拜博口腔网

2025医保准入政策如何加速创新药落地?

2025最新解读:我国医保准入政策全分析,哪些药能进?哪些不能?

开篇:医保准入,关系每个人“看病钱”的核心政策

“这款新药效果很好,但自费一年要10万,能进医保吗?”“家里老人做的微创手术,为啥有的地方报,有的地方不报?”……这些问题,直指我国医保准入政策的核心——哪些药品、医疗服务、医用耗材能被医保基金覆盖,覆盖多少

2025医保准入政策如何加速创新药落地?-图1

作为全球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我国基本医保覆盖13.6亿人,基金年度支出超2.4万亿元(2025年数据),医保准入政策,既是基金“钱袋子”的“总阀门”,也是百姓“救命钱”的“守护神”,近年来,从“救命药”降价进医保到创新药“加速入局”,从耗材集采到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准入政策不断迭代,既追求“应保尽保”,也强调“精打细算”。

本文将从政策定义、准入标准、流程变化、最新趋势、群体影响五大维度,为你全面拆解我国医保准入政策,解答“什么能进、怎么进、进了对谁好”的核心问题。

先搞懂:医保准入政策,到底“准入”什么?

医保准入,简单说就是确定哪些医药服务项目可以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明确支付标准、报销规则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在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基金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准入的三大核心对象

  • 药品: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目前国家医保目录内药品约3088种,2025年新增126种,其中谈判药121种)。
  • 医疗服务:诊疗项目(如手术、检查)、医疗服务设施(如病房床位、特殊护理),但非疾病治疗(如美容、养生)通常不纳入。
  • 医用耗材:高值耗材(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低值耗材(如输液器、口罩),近年来通过集采大幅降低价格后,逐步纳入或提高报销比例。

政策依据:从“目录管理”到“多元协同”

我国医保准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为基础,核心文件包括:

  • 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每年更新);
  • 《医疗保障医疗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诊疗项目准入规则);
  • 《医用耗材医保准入和支付管理办法》(2025年征求意见,推动耗材准入标准化)。

关键门槛:医保准入,到底看什么“硬指标”?

并非所有“好药、好技术”都能进医保,国家医保局明确,准入需同时满足“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三大核心原则,具体拆解为:

药品准入:从“救命”到“创新”,标准更精细

  • 临床必需性:针对重大疾病、罕见病、多发病的“救命药”“基础药”优先(如抗癌药、降压药、糖尿病药);非疾病治疗所需的“辅助药”“滋补药”不纳入(如保健类中药、美容针剂)。
  • 安全有效性:需通过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有充分的临床试验数据证明疗效和安全性;仿制药需通过“一致性评价”,确保与原研药质量相当。
  • 经济性(核心门槛):通过“药物经济学评价”,看“每增加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的成本”是否合理,国际通用标准是“3倍人均GDP/QALY”,我国结合国情,对创新药、罕见病药适当放宽,但仍要求“降价谈判”(如2025年谈判药平均降价61.7%)。
  • 基金可承受性:评估药品对医保基金的影响,避免“天价药”挤占普通患者报销空间(如某CAR-T疗法定价120万元/针,因基金压力暂未进医保,但通过“双通道”渠道提供部分保障)。

医疗服务与耗材准入:技术成熟度+费用控制

  • 医疗服务:需符合“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成熟、安全规范,且费用可控(如微创手术优先于传统手术,但“实验性临床医疗”不纳入)。
  • 医用耗材:重点看“临床价值”和“价格水平”,通过集采已降价的耗材(如心脏支架从1.3万元降至700元),更容易纳入报销;高值耗材则需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衔接,避免“过度使用”。

流程揭秘:从“申请”到“落地”,医保准入怎么走?

以药品为例,国家医保目录准入流程已形成“常态化申报、专家评审、谈判/竞价、确定目录”的闭环,每年一次,通常在下半年启动:

第一步:企业自主申报(门槛:符合“基本条件”)

药品生产企业需满足:

  • 药品已获NMPA批准上市(含适应症、用法用量);
  • 未纳入医保目录或 previous 谈判失败后适应症扩展;
  • 提交药物经济学数据、临床证据、价格信息等。

第二步:形式审查+专家初筛(“过滤掉明显不达标的”)

  • 形式审查:检查申报材料是否完整(如缺少临床试验数据直接淘汰);
  • 专家初筛:由临床医学、药学、药物经济学、医保管理专家组成评审组,剔除“非临床必需”“安全性不足”的药品(2025年申报药品530个,初筛通过378个)。

第三步:谈判/竞价(核心环节:“价高者谈,价低者竞”)

  • 谈判准入:针对独家药品或临床价值高的创新药(如PD-1抑制剂、罕见病药),由医保局与企业“面对面谈判”,以“量换价”——承诺全国采购量,换取大幅降价(如2025年某罕见病药降价92%,年费用从200万元降至16万元)。
  • 竞价准入:针对非独家药品,企业设定“最低报价”,按价格从低到高排序,前N名进入目录(如2025年竞价药品平均降价48%)。

第四步:目录发布+落地执行(“全国统一,地方不得调整”)

  • 国家医保局发布新版目录,明确药品支付标准、报销范围(如“限某癌种”“限二线治疗”);
  • 各地医保部门在3个月内完成信息系统更新,确保目录内药品“应配尽配”(定点药店、医院需按要求配备)。

2025最新趋势:政策更“精准”,保障更“有温度”

近年来,医保准入政策呈现三大明显趋势,直接影响百姓用药负担:

创新药“加速入局”:从“滞后”到“同步”

过去,创新药上市后需等待3-5年才能进医保;如今通过“谈判+续约”机制,创新药上市当年即可申报(如2025年某国产PD-1抑制剂上市10个月后通过谈判进医保),2025年政策进一步明确:罕见病药、儿童药、国产创新药将“单独排队、不占名额”,鼓励企业研发。

谈判规则“更友好”:企业“留利”与患者“减负”平衡

  • 简易续约:对连续谈判进入目录的药品,若降价幅度不超过一定比例(如2025年为50%),可简化续约流程,避免“年年大幅降价”(如某降压药续约降价从30%降至15%)。
  • 重新谈判:对基金支出增长过快的药品,启动重新谈判,但设置“缓冲期”(如2025年要求“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药品,需提前6个月预警”)。

支付方式“协同改革”:准入与报销“一体化”

  • DRG/DIP付费:将医保准入与支付标准挂钩,如某心脏支架集采后从1.3万元降至700元,纳入DRG付费后,医院“超支不补、结留用”,主动控制使用量。
  • 双通道保障:对谈判药,开通“医院+药店”双渠道报销,解决“医院买不到、药店报不了”问题(如2025年双通道药品覆盖全国所有统筹区,惠及1.2亿患者)。

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医保准入,谁最受益?

患者:救命药“用得上、用得起”

  • 癌症患者:2025年新增121种谈判药,包含多种靶向药、免疫药(如某肺癌靶向药月均费用从1.5万元降至5000元),报销后患者自付比例不足10%。
  • 罕见病患者:2025年罕见病药“单独通道”,预计新增10余种(如某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药,年费用从百万元降至20万元以下)。

企业:创新药“有市场、有回报”

  • 国产创新药企业:通过谈判快速打开市场,如某国产PD-1抑制剂谈判进医保后,年销售额从5亿元跃升至50亿元。
  • 外资药企:面对“以量换价”压力,加速本土化研发(如某外资药企在华设立创新中心,2025年申报新药数量同比增长40%)。

医院:合理用药“有约束、有激励”

  • 控制费用:DRG/DIP付费下,医院优先使用目录内、低价位药品,减少“大处方、过度检查”。
  • 提升能力:为满足谈判药使用需求,医院加强专科建设(如肿瘤医院配备基因检测设备,精准使用靶向药)。

常见问题解答(FAQ):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Q1:仿制药能进医保吗?

A:能!但需通过“一致性评价”,且价格需低于原研药,如某降压药原研药月费200元,仿制药通过评价后降至50元,更易进入目录。

Q2:中药饮片都能报销吗?

A:不是!仅限《医保目录》内的中药饮片(如当归、黄芪),且需符合中医诊疗规范;滋补类中药(如人参、燕窝)不纳入。

Q3:谈判药进医保后,所有医院都能买到吗?

A:理论上“应配尽配”,但部分医院因销量、库存问题可能暂时缺货,可通过“双通道”在定点药店购买,报销政策与医院一致。

Q4:医保目录多久更新一次?

A:国家医保目录每年调整一次(通常在10-11月发布次年目录);地方医保目录增补权限已取消,全国实现“统一目录”。

医保准入,在“保基本”与“促创新”中找平衡

我国医保准入政策,本质是“用有限的资金,保障最大的健康需求”,通过谈判、集采压低价格,让更多百姓用上“救命药”;为创新药留出空间,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老龄化加剧、疾病谱变化,医保准入将更注重“精准化”——罕见病、儿童病、慢性病领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同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基金使用效率。

对普通人而言:了解医保准入政策,能帮你更好地规划就医用药;对医药企业而言:读懂政策规则,才能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你对医保准入政策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数据来源:国家医保局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新闻发布会、2025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