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医保控费加码,药企的生存与创新如何破局?

药企如何破局转型与把握增长新机遇?

近年来,中国医保政策进入“深水区改革期”,从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简称“集采”)常态化、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到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政策组合拳正深刻重塑医药行业生态,作为药品“买单方”的医保基金,其政策导向不仅决定药品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更直接关乎药企的生存逻辑与发展路径,本文将从政策趋势、药企影响、差异化应对及未来方向四个维度,解析医保政策下药企的破局之道。

医保控费加码,药企的生存与创新如何破局?-图1

医保政策“组合拳”:从“控费”到“价值购买”的逻辑转变

1 带量采购:常态化下的价格重塑与市场格局重构

自2025年“4+7”集采试点以来,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覆盖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等多个领域,截至2025年累计开展8批国家集采,涉及333种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超过50%,地方集采则进一步扩大范围,将未纳入国采的药品纳入地方联盟采购,形成“国家+省级”双层覆盖体系,集采的核心逻辑是“以量换价、量价挂钩”,通过明确采购量(约定采购量一般为市场需求的60%-70%)换取药品价格大幅下降,从而挤压流通环节水分,降低医保基金支出压力。

对药企而言,集采意味着“要么中标生死,要么出局”,中标企业可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但利润空间被压缩;未中标企业则面临失去公立医院市场的风险,需快速转向零售终端、民营医院或海外市场。

2 医保谈判:创新药“快速准入”与“价格平衡”的双刃剑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每年1次)已成为创新药进入市场的“黄金通道”,2025年版医保目录新增药品111种,其中谈判/竞价药品平均降价60.1%;2025年新增药品126种,谈判药品平均降幅达58.6%,医保谈判通过“价格换准入”,让创新药快速进入医保报销目录,提升患者用药可及性,但同时也要求药企在“价格”与“放量”之间找到平衡。

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在2025年首次谈判后,虽然价格从约19800元/周期降至约1200元/周期,但通过医保报销覆盖,年销售额从谈判前的不足10亿元跃升至2025年的超过40亿元,实现“以价换量”的突破,但对部分临床价值高但患者群体小的“孤儿药”,谈判价格可能难以覆盖研发成本,药企需在“进医保”与“保利润”间权衡。

3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从“按项目付费”到“按病种付费”的倒逼机制

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P(按病种分值付费)已在全国30个试点城市全面推开,2025年将实现全国覆盖,其核心是通过“打包付费”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医院为避免亏损,会主动优先使用医保目录内、性价比高的药品,尤其是通过集采和谈判的“低价优质”药品。

这一改革倒逼药企从“卖药”向“提供价值解决方案”转型:药品不仅需要临床有效,还需具备成本优势(如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某抗生素通过集采降价后,因能快速控制感染、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虽价格降低,但医院采购意愿反而提升,实现销量与医院效益的双赢。

4 双通道与门诊统筹:药品市场准入的“毛细血管”拓展

2025年起,国家医保局推动“双通道”用药管理(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均可报销),并将更多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纳入门诊统筹报销范围,这一政策打破了医院对药品销售的垄断,为药企拓展零售市场提供了通道,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通过“双通道”进入药店后,患者可凭处方直接购买并报销,药企通过布局药店渠道,实现了从“医院市场”向“零售市场”的延伸。

医保政策对药企的多维影响:研发、准入、利润与模式的全面重塑

1 研发端:从“仿制为主”到“创新驱动”的转型加速

医保政策通过“支付端引导”倒逼药企研发转型:集采对仿制药的“低价中标”模式,使仿制药企业利润大幅压缩,研发投入受限;医保谈判对“临床急需、疗效显著”的创新药给予倾斜,2025年医保目录新增药品中,创新药占比达78%。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医药工业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5%,头部创新药企研发投入占比超15%,如恒瑞医药2025年研发投入达68亿元,同比增长12%,政策红利下,药企研发方向从“me-too”(类似药)向“first-in-class”(原研药)、“best-in-class”(最优药)升级,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疾病等领域成为创新热点。

2 市场准入:从“单一渠道”到“全场景覆盖”的立体化挑战

传统药企依赖“医院招标+医生处方”的单一准入模式,但在医保政策下,药品需同时应对“集采中标、医保谈判、DRG控费、双通道准入”等多重关卡,一款新药上市后,需先通过医保目录谈判进入报销名单,再参与地方集采争取医院市场,同时布局药店渠道满足患者便捷购药需求。

市场准入的复杂度提升,要求药企建立专业的“准入团队”,整合政策研究、市场分析、医学证据等能力,形成“研发-准入-上市”全链条联动,某跨国药企在中国设立专门的医保事务部,提前2年跟踪政策动向,通过真实世界研究(RWS)收集药物经济学数据,成功推动其创新肿瘤药在2025年医保谈判中降价45%而中标。

3 利润结构:仿制药“薄利多量”与创新药“高毛利放量”分化

集采常态化下,仿制药企业进入“微利时代”,以高血压药物氨氯地平为例,集采前原研药价格约5元/片,集采后中选企业报价降至0.15元/片,虽然销量因“带量采购”保障而增长3-5倍,但毛利率从70%以上降至不足20%,部分中小仿制药企因无法承受降价压力,选择退出市场或转型原料药生产。

创新药则呈现“高研发投入-高毛利-高放量”特征,某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在医保谈判前年销售额不足2亿元,谈判进入医保后,虽价格下降60%,但年销售额快速突破20亿元,毛利率仍维持在85%以上,但需注意,创新药“专利悬崖”风险加剧,原研药在专利到期后可能面临仿制药冲击,需通过持续创新维持竞争力。

4 销售模式:从“带金销售”到“学术驱动+数字化营销”的变革

传统药企依赖“带金销售”(通过高额回扣推动医生开药),但在医保控费和集采背景下,这一模式难以为继,集采药品“零差价”销售,医院和医生开药动力减弱;DRG/DIP支付方式让医院更关注药品成本,“带金销售”面临合规风险。

销售模式转型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术营销”回归,药企通过学术会议、临床研究、患者教育等方式,传递药品临床价值,而非单纯依赖回扣;二是数字化营销升级,利用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患者社群等渠道,直接触达患者,提升用药依从性,某糖尿病药企通过“线上医生咨询+线下血糖监测”的数字化服务,帮助患者规范用药,在集采后实现零售端销量增长40%。

不同类型药企的差异化应对:创新药企、仿制药企、跨国药企的破局之道

1 创新药企:聚焦临床价值,构建“研发-谈判-准入”全链条优势

创新药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临床价值”,需围绕“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布局研发,例如针对肿瘤、罕见病、老年病等领域开发差异化产品,需提前布局药物经济学研究,通过真实世界数据(RWD)证明药品的“成本-效果比”,为医保谈判提供数据支撑。

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医保谈判前已在美国、欧盟获批,通过国际多中心临床数据证明其疗效优于同类进口药物,最终在2025年医保谈判中以降价60%的价格成功进入目录,2025年中国区销售额突破25亿元,成为“国产创新药国际化+医保准入”的标杆。

2 仿制药企:通过一致性评价+国际化布局,寻找集采外增长极

仿制药企的核心策略是“以价换量+差异化竞争”: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证明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获得集采“入场券”,以低价中标抢占市场份额;拓展海外市场(如欧美、东南亚、非洲等),避开国内集采红海。

华海药业是国内首家通过美国FDA仿制药认证的企业,其降压药缬沙坦在集采中标的同时,通过FDA认证出口美国,2025年海外营收占比达60%,对冲了国内集采降价的影响,部分仿制药企转型“仿创结合”,在仿制药基础上开发改良型新药(如缓释制剂、复方制剂),提升产品附加值。

3 跨国药企:本土化创新加速,适应“中国式”医保谈判规则

跨国药企曾依赖“原研药高价”获取高利润,但在医保谈判“灵魂砍价”下,原研药优势不再,近年来,跨国药企加速本土化创新: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针对中国患者特点开发新药(如某跨国药企在中国研发的乙肝创新药,更适合亚洲患者基因型);调整价格策略,通过“全球价+中国价”差异化定价,平衡“进医保”与“保利润”。

诺和诺德针对中国肥胖患者开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在2025年医保谈判中降价34%进入目录,同时通过“患者援助项目”减轻自费负担,2025年中国区销售额突破80亿元,成为“本土化定价+市场教育”的成功案例。

未来趋势与药企战略建议:在政策与市场的平衡中寻找增长点

1 政策趋势:从“单一控费”到“价值导向+创新激励”的平衡

未来医保政策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控费”与“激励”并重,对创新药、临床急需药品给予更高支付标准,例如2025年医保谈判中,罕见病药“诺西那生钠”通过“谈判+企业援助”方式降价60%,大幅降低患者负担;二是“支付改革”深化,DRG/DIP从住院向门诊延伸,推动药品“价值医疗”落地;三是“数字医保”发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医保基金精准监管,提升支付效率。

2 药企战略建议:研发创新、市场准入、成本控制、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发力

面对政策变革,药企需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布局”,具体策略包括:

  • 研发端:聚焦“全球新”与“中国新”,加强源头创新,布局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
  • 准入端:建立“政策-医学-市场”三位一体的准入团队,提前参与医保目录调整、集采规则制定;
  • 成本端:通过工艺优化、规模化生产降低仿制药成本,通过“license-in”(引进授权)减少创新药研发投入;
  • 数字化端:利用AI辅助药物研发(如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通过数字化营销提升患者触达效率,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网络。

政策是“指挥棒”,创新是“硬道理”

医保政策的本质是通过“价值购买”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药企唯有顺应政策导向,以临床价值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力,才能在行业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医药行业将进入“创新驱动、价值为王”的新时代,那些既能研发出“好药”,又能适应“中国式”医保规则的药企,必将抓住政策红利,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