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医保DRG最新政策落地,对患者就医费用有何影响?

2025医保DRG付费最新政策深度解读:医院、医生、患者必须关注的3大核心变化与5大应对策略

作为医疗体系改革的“指挥棒”,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运营逻辑、临床诊疗行为患者的医疗负担,2025年,医保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医保局联合多部门密集出台新政策,从分组优化、支付标准动态调整到监管机制升级,释放出强烈的“精细化管理”信号,本文结合最新政策文件与各地实践,为医院管理者、临床科室及患者全面解析DRG付费最新动向,提供可落地的应对思路。

医保DRG最新政策落地,对患者就医费用有何影响?-图1

2025年DRG付费最新政策:3大核心变化,重塑医疗行业生态

DRG付费改革自2025年启动试点以来,已覆盖全国所有统筹地区,2025年的政策调整并非“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框架下的“迭代升级”,核心聚焦“更准、更稳、更严”三大方向。

变化1:分组更精细——从“粗放分类”到“精准画像”,解决“高套分组”难题

政策要点:国家医保局《2025年DRG/DIP分组方案调整通知》明确,新增“手术操作并发症”“合并症严重程度”等细分维度,对部分复杂病种(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分组拆分更细化,肺癌手术从原来的“肺癌切除术”1个组,拆分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无并发症)”“开胸肺癌根治术(合并糖尿病)”“肺癌切除术伴呼吸衰竭”等8个亚组,权重差异最高达0.3(相当于支付标准相差30%)。

深层影响:过去部分医院通过“高编高套”(如将简单病种编码复杂化)获取更高支付额的行为将无处遁形,分组越精细,越能反映真实医疗资源消耗,倒逼医院提升编码准确性,减少“为分组而诊疗”的异化行为。

变化2:支付更动态——从“静态标准”到“弹性调整”,平衡医院与基金安全

政策要点:《DRG付费支付标准动态调整办法(2025版)》提出“年度清算+季度预拨”机制:

  • 年度清算:年底基金结余率超过15%的地区,次年初支付标准上浮5%-10%;结余率低于5%的地区,下浮3%-8%;
  • 特病单议:对新技术、罕见病(如CAR-T治疗、罕见病基因疗法)建立“单独支付通道”,不纳入DRG打包范围;
  • 结余留用:医院实际费用低于DRG支付标准的70%,结余部分50%留医院作为绩效奖励。

深层影响:既防止基金“穿底”,又激励医院主动控费,对医院而言,“结余留用”政策让成本控制从“任务”变为“收益”,推动运营模式从“收入驱动”向“价值医疗”转型。

变化3:监管更智能——从“事后抽查”到“全程穿透”,打击“高套分解”

政策要点:国家医保局“智能监管平台”2025年新增DRG付费专项监测模块,通过“三规则”实时预警:

  • 编码规则:自动识别“低标准编高编码”(如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编为“肺炎”);
  • 费用规则:对同一DRG组次均费用超历史均值20%的病例自动标记;
  • 时长规则:住院日超中位数50%且无合理病历的病例触发核查。

典型案例:2025年一季度,某三甲医院因“同一患者7天内因‘心绞痛’两次住院,DRG分组重复申报”被追回医保基金120万元,院长被约谈。

深层影响:监管从“人防”转向“技防”,医院必须规范诊疗行为,否则将面临“拒付、通报、院长考核扣分”三重处罚。

DRG付费下,医院、医生、患者如何破局?5大应对策略

策略1:医院层面——构建“全流程成本管控”体系,从“粗放管理”到“精耕细作”

核心动作

  • 成立DRG管理办公室:由医保办、质控科、信息科、财务科联合组建,每月分析各科室CMI值(病例组合指数)、费用消耗指数、时间消耗指数,对“低CMI高费用”科室重点督导;
  • 成本核算精细化:将DRG支付标准拆解到“病种-科室-医生”三级,例如骨科“股骨颈置换术”DRG支付标准3.5万元,要求耗材成本≤1.8万元、药品成本≤0.5万元、护理成本≤0.3万元;
  • 临床路径标准化:对常见病种制定“DRG版临床路径”,明确检查检验项目、用药范围、住院天数上限,单纯性阑尾炎”路径规定术后24小时内必须下床活动,住院日≤5天。

案例参考:浙江省某二甲医院通过DRG成本管控,2025年一季度药占比从32%降至25%,耗材成本下降18%,医保结余留用达86万元。

策略2:医生层面——从“按量诊疗”到“按价值诊疗”,优化诊疗行为

核心转变

  • 编码能力提升:主动学习ICD-10编码与DRG分组映射关系,2型糖尿病伴糖尿病肾病”应编码E11.9(糖尿病)+N08(糖尿病肾病),而非简单编码E11.9;
  • 合理用药检查:避免“大包围”检查(如对普通感冒患者做全身CT),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治疗方式,腰椎间盘突出”优先保守治疗(DRG支付标准1.2万元),而非直接手术(3.8万元);
  • 加强医患沟通:向患者解释“DRG付费下,过度治疗可能增加个人负担”,您的情况不需要使用进口抗生素,国产药物同样有效,且自付费用更低”。

数据支持:国家医保局调研显示,2025年医生主动“高套分组”行为下降42%,合理检查率提升35%。

策略3:患者层面——3个“明白消费”技巧,降低医疗负担

利好政策:DRG付费下,医保基金按病种“打包支付”,患者个人负担与实际费用无关(超出部分医保不报销,但医院不得转嫁)。

实用建议

  • 选对医院:三级医院CMI值高(复杂病种支付标准高),小病优先选二级医院,肺炎”在三级医院DRG支付2.5万元,二级医院1.8万元,报销比例相同但起付线更低;
  • 了解临床路径:主动询问“我的病种临床路径住院几天”,避免“被住院”,剖宫产”路径规定住院≤6天,超期需自费;
  • 警惕“分解住院”:医院不得因DRG付费要求患者“出院后再入院”,遇到此类情况可拨打12393医保热线举报。

策略4:医保部门——完善“激励相容”机制,避免“控费不治病”

政策优化方向

  • 增加权重调整频次:对新技术、中医药治疗等给予“临时权重”,例如中医“针灸治疗中风”2025年权重上调0.1;
  • 建立“申诉绿色通道”:医院对分组异议可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申诉,医保局5个工作日反馈;
  • 加强培训指导:对基层医院开展DRG编码、成本核算免费培训,2025年计划覆盖全国90%二级以上医院。

策略5:医药企业——适应“按病种付费”逻辑,从“卖产品”到“卖价值”

行业趋势:DRG付费倒逼医药企业关注“治疗总成本”,例如某药企通过推出“糖尿病一体化管理包”(包含降糖药+血糖监测仪+患者教育),使医院“糖尿病”DRG组次均费用下降15%,产品进入医院“推荐目录”。

企业应对

  • 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证明产品能降低DRG组费用,例如某抗生素通过“缩短住院1天”,帮助医院获得更多结余留用;
  • 调整研发方向:聚焦“创新药、罕见病药”,进入特病单议目录,规避DRG付费限制;
  • 与医院共建临床路径:参与医院DRG病种管理,例如骨科企业与医院合作制定“关节置换快速康复路径”,减少术后并发症。

未来展望:DRG付费将走向何方?3大趋势预判

  1. 从DRG到DRG+APC(按病种分付费):对精神疾病、康复治疗等无法通过分组准确反映成本的病种,采用“按床日付费”或“按服务单元付费”混合模式;
  2. 与“医共体”改革联动:基层医疗机构按人头付费,上级医院DRG付费,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
  3. 融入“价值医疗”体系:未来DRG付费将结合“医疗质量考核”,对CMI值高、死亡率低、患者满意度高的医院给予额外奖励,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DRG付费不是“控费利器”,而是“改革催化剂”

2025年DRG付费最新政策的落地,本质是通过“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医疗资源向“价值医疗”聚集,对医院而言,挑战在于打破传统粗放管理模式,机遇在于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竞争力;对医生而言,需要转变诊疗思维,从“多开药、多检查”到“治好病、省费用”;对患者而言,DRG付费将带来更透明、更合理的医疗服务体验。

作为医疗从业者,我们需清醒认识到:DRG付费的终极目标不是“省钱”,而是“让每一分医保钱都花出最大健康价值”,唯有主动适应政策、拥抱变革,才能在医改浪潮中行稳致远。

互动话题:您所在医院在DRG付费实施中遇到了哪些难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数据来源:国家医保局《2025年DRG付费工作要点》《DRG分组方案(2025版)》,各地医保局公开文件)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