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医保挂床禁令刚落地,执行面临哪些新挑战?

2025最新规定、违规后果与合规指南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保基金监管力度持续加大,“挂床住院”成为医保打击的重点违规行为之一,所谓“挂床”,指患者未在医疗机构实际接受住院治疗,仅办理住院手续却“人床分离”或“小病大养”,占用医保床位资源,本质上是通过虚构医疗服务、骗取医保基金的违法行为,2025年以来,国家医保局联合多部门开展“医保基金监管集中攻坚行动”,明确将“挂床住院”列为零容忍问题,违规者将面临严惩,本文结合最新政策法规,全面解析“医保不允许挂床”的核心要求、违规后果及合规操作指南,帮助医疗机构、参保人及家属明确边界,共同守护医保基金安全。

医保挂床禁令刚落地,执行面临哪些新挑战?-图1

什么是“挂床住院”?政策如何界定违规?

“挂床”的常见表现形式

“挂床住院”并非严格的法律术语,而是医保监管中的通俗表述,核心特征是“住院期间未接受实质性医疗服务”,具体包括:

  • 人床分离型: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未在医疗机构实际住院治疗,仅在夜间或偶尔短暂返回,白天自行离院(如回家、上班、旅游等);
  • 无指征住院型:病情稳定或无需住院的轻症患者(如普通感冒、慢性病稳定期),被诱导或自愿办理住院,实际未接受特殊治疗;
  • 挂名住院型:未患病人员通过伪造病历、检查报告等方式,冒用他人身份或虚构病情办理住院,骗取医保基金;
  • 诱导住院型:医疗机构或工作人员为追求医保结算额度,夸大病情、诱导患者“小病大养”,甚至要求患者“挂床”凑住院天数。

政策明确“挂床”属于骗保行为

根据《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5号)第十五条,“参保人员不得利用享受医保待遇的机会,转卖药品耗材,接受返还现金、实物或者获得其他非法利益”,而“挂床住院”本质上是通过虚构医疗服务套取医保基金,属于条例明确的“骗保行为”,2025年国家医保局《关于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要重点查处“挂床住院、诱导住院、无指征住院”等违规行为,确保基金用在“刀刃上”。

2025最新政策:为什么严禁“挂床住院”?

守护医保基金“救命钱”的必然要求

我国医保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度,筹资主要来自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基金总量有限且面临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增长等压力,据国家医保局数据,2025年全国医保基金支出2.4万亿元,而“挂床住院”等违规行为每年造成基金损失超百亿元,严禁挂床,就是将有限的基金用于真正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如重症、急症患者),保障医保制度可持续运行。

规范医疗秩序,遏制过度医疗

“挂床住院”往往伴随“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超适应症用药”等问题:为维持患者“住院状态”,部分医疗机构可能会开具不必要的检查、药品,不仅增加患者负担,也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2025年国家卫健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住院管理的通知》明确,医疗机构需严格掌握住院标准,避免“无指征住院”,从源头减少挂床行为。

打击骗保,维护公平正义

医保基金是全体参保人的共同财富,“挂床住院”相当于少数人通过违规手段侵占他人医保权益,近年来,多地曝光了“挂床骗保”典型案例:如某医院通过伪造病历、让“健康人”挂床住院,骗取医保基金300余万元,相关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政策高压态势下,“挂床”已从“违规”升级为“违法”,必须零容忍。

违规“挂床”会面临什么后果?医疗机构与参保人需警惕!

对医疗机构的处罚:从罚款到吊销资质

根据《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对“挂床住院”等骗保行为,医保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

  • 行政罚款:骗取金额不足1万元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骗取金额1万元以上的,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 协议处理:暂停医保协议1-3个月,情节严重的解除医保协议;
  • 行业禁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有执业资格的依法吊销执业证书;
  • 刑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如《刑法》第266条保险诈骗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案例:2025年某民营医院因组织“挂床住院”,骗取医保基金200余万元,被医保部门处5倍罚款1000万元,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对参保人的处罚:从拒付到信用惩戒

参保人参与“挂床住院”,同样面临严厉处罚:

  • 基金拒付:对挂床期间发生的医保费用,医保部门不予支付,由个人全额承担;
  • 罚款追回:已支付的医保基金,需全额退还,并处骗取金额2-5倍罚款;
  • 信用惩戒:将违规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影响贷款、就业等;
  • 刑事责任:组织、介绍他人挂床骗保的,可能构成保险诈骗罪共犯。

案例:2025年某退休人员为报销“保健品费用”,与医院合谋挂床住院,骗取医保基金1.2万元,被医保部门追回基金并处2倍罚款2.4万元,个人信用记录受影响。

如何避免“挂床”违规?医疗机构与参保人合规指南

医疗机构:从“管理”到“自律”,筑牢合规防线

  • 严格入院审核: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病种目录》,对拟住院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对“轻症、慢性病稳定期”患者拒绝住院,引导门诊治疗;
  • 加强住院管理:推行“住院签到+每日查房”制度,通过人脸识别、定位打卡等技术手段,确保“人床一致”;对离院患者及时记录原因,杜绝“挂床”漏洞;
  • 规范病历书写:病历需真实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治疗过程,避免“虚构诊疗记录”;对无指征检查、用药的,需在病历中注明理由;
  • 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保政策,明确“挂床”的法律风险,杜绝诱导住院行为。

参保人及家属:从“被动”到“主动”,拒绝挂床诱惑

  • 拒绝“挂床”建议:不轻信“挂床能多报销”“小病住院更划算”等误导性宣传,了解“挂床”的法律风险;
  • 理性就医:根据病情选择门诊或住院,慢性病患者优先通过门诊慢特病待遇报销,避免无谓住院;
  • 主动监督:发现医疗机构诱导挂床、挂名住院等情况,可拨打国家医保服务热线(12393)或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举报,查实后最高奖励10万元;
  • 保管好医保凭证:不外借医保卡、身份证,避免被他人冒用挂床,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违规。

常见问题解答(FAQ)

Q1:因个人原因(如出差)住院期间短暂离院,算“挂床”吗?

A:不算,若患者因特殊原因(如急诊检查、家属探视等)短暂离院,且向医院报备、病情允许,不属于“挂床”,但若长期离院、未接受治疗,则可能被认定为挂床。

Q2:医院要求“挂床”才能报销,怎么办?

A:这是违规行为!参保人有权拒绝,并可向医保部门举报,根据政策,无指征住院的费用不予报销,医院不得以此为由拒付合理门诊费用。

Q3: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挂床”?

A:若您办理住院后,医生未开具检查、治疗,或住院期间长期不在院,需警惕挂床风险,可要求查看病历,核对诊疗记录是否与病情一致。

Q4:挂床骗保的举报渠道有哪些?

A:可通过以下渠道举报:

  • 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投诉举报”模块;
  • 拨打12393医保服务热线;
  • 向当地医保局现场举报。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严禁“挂床住院”是维护基金安全、保障制度公平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参保人,都需树立“合规用医、诚信参保”意识,共同抵制挂床等违规行为,随着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如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的全面应用,“挂床”等骗保行为将无所遁形,让我们携手守护医保基金安全,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为健康中国筑牢保障基石!

(注:本文政策依据截至2025年10月,具体执行以当地医保部门最新规定为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