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矫正拔牙后大牙(通常是第一或第二磨牙)发生“内倾”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它指的是拔牙后,原本位于拔牙间隙后方的磨牙(通常是第一磨牙)向舌侧(口腔内侧)倾斜,导致后牙区变窄、咬合关系紊乱。

以下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解析:
为什么会发生大牙内倾?
-
支抗不足:
-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拔除前磨牙(通常是第一前磨牙)后,为了将前牙内收关闭间隙,需要强大的支抗来抵抗后牙的前移和倾斜。
- 如果设计的支抗方案不足(没有使用足够的支抗控制装置如种植钉、横腭杆、Nance弓等),或者支抗牙本身条件不佳(如牙根短小、牙周支持差),后牙(尤其是第一磨牙)就容易失去支撑,在关闭间隙的过程中向舌侧倾斜、旋转或近中移动。
-
矫正方案设计不当:
- 拔牙位置选择不当:有时为了美观或其他原因选择了拔除非理想位置的牙齿,可能导致力线传递不理想,增加后牙内倾风险。
- 关闭间隙的力值和方向控制不当:在滑动法关闭间隙时,如果弓丝力量过大、方向不当(尤其是没有足够的根舌向转矩控制),或者使用过粗的弓丝,容易导致磨牙向舌侧倾斜。
- 未及时进行支抗加强:在矫正过程中,如果发现支抗不足的迹象(如磨牙倾斜)未能及时采取加强措施(如增加种植钉、调整弓丝转矩等),问题会持续发展。
-
患者因素:
- 不良口腔习惯: 如长期用一侧咀嚼(偏侧咀嚼)、咬唇、吐舌等,可能产生异常的肌肉力量,影响牙齿位置,加剧内倾。
- 牙周组织健康: 牙周支持组织薄弱的牙齿更容易受到矫治力的影响而发生异常移动。
- 牙槽骨条件: 个体牙槽骨的厚度和形态也会影响牙齿移动的稳定性和方向。
-
技术因素:
- 托槽粘接位置偏差: 如果磨牙上的托粘接位置不准确(尤其是高度和转矩),会直接影响牙齿移动的方向。
- 弓丝选择和弯制: 未使用足够粗的弓丝提供足够的刚性,或者未在弓丝上施加适当的根舌向转矩来抵抗磨牙的舌向倾斜趋势。
大牙内倾有什么危害?
- 后牙区变窄: 磨牙舌向倾斜导致后牙弓宽度减小,可能影响后牙的咬合接触和稳定性。
- 咬合紊乱:
- 后牙早接触/干扰: 舌倾的磨牙可能与对颌牙形成异常接触点,导致咬合不平衡。
- 咬合高度降低: 可能影响垂直距离。
- 颞下颌关节问题: 不良的咬合关系可能增加颞下颌关节的负担,引发关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等问题。
- 美观问题: 后牙区凹陷可能影响面部侧貌轮廓。
- 口腔卫生维护困难: 舌倾的牙齿之间容易堆积食物残渣和菌斑,增加龋齿和牙周病风险。
- 矫正效果不稳定: 内倾的磨牙位置不稳定,容易复发,导致矫正效果难以长期维持。
- 影响后续治疗: 严重的内倾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治疗才能纠正,甚至可能影响种植修复等后续修复计划的实施。
如何预防和处理大牙内倾?
预防是关键
-
充分的支抗设计:
- 在矫正方案设计阶段就评估支抗需求,对于拔牙病例,尤其是需要大量内收前牙的病例,强烈建议使用种植钉(骨钉) 作为绝对支抗,这是控制磨牙位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根据情况选择其他支抗装置:横腭杆、Nance弓、舌侧弓、J钩等。
- 确保支抗牙(如第二磨牙、第二前磨牙)牙周健康,有足够的支持力。
-
精确的矫治器粘接:
严格按照标准粘接托槽,确保位置准确(高度、转矩、轴倾角)。
-
合理的矫治力控制:
- 使用足够粗的方丝(如0.018" x 0.025" 或 0.022" x 0.028")提供足够的刚性和转矩控制能力。
- 在弓丝上施加适当的根舌向转矩,这是抵抗磨牙舌向倾斜的核心技术。
- 采用分段关闭间隙或配合使用摇椅弓等方法,减少后牙前移和倾斜的趋势。
- 避免使用过大的力量。
-
密切监控和及时调整:
- 定期复诊,医生通过临床检查和X光片(如曲面断层片、根尖片)密切监控磨牙的位置和支抗情况。
- 一旦发现磨牙有舌向倾斜的苗头,立即采取措施加强支抗(如加种钉、调整弓丝转矩、使用额外支抗装置)。
处理已经发生的大牙内倾
- 评估严重程度: 通过临床检查、模型分析、X光片确定内倾的程度、方向以及对咬合的影响。
- 加强支抗: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步骤,立即使用种植钉或其他强力支抗装置来稳定后牙区,防止内倾进一步发展。
- 精细的转矩控制:
- 将弓丝更换为更粗的方丝(如0.019" x 0.025")。
- 在弓丝上精确施加根舌向转矩,使磨牙牙冠向颊侧、牙根向舌侧移动,纠正舌倾,可能需要多次复诊精细调整转矩。
- 使用摇椅弓(后牙区适当下压、前牙区适当上抬)有助于打开咬合,辅助磨牙直立。
- 垂直向控制: 如果存在咬合打开或垂直向问题,可能需要使用垂直曲、摇椅弓或颌间牵引等进行调整。
- 辅助装置: 根据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横腭杆、舌侧弓等辅助装置进行三维控制。
- 复杂情况的处理:
- 严重内倾伴间隙关闭困难: 可能需要重新设计方案,例如先通过磨牙远中移动(如使用种钉、推磨牙远中装置)创造空间,再直立磨牙。
- 磨牙位置严重异常: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如分根术、截根术)辅助磨牙直立,但这非常罕见,通常优先考虑正畸手段。
- 咬合干扰: 在磨牙直立过程中及完成后,精细调整咬合,去除早接触点,确保咬合平衡稳定。
- 保持器: 纠正内倾后,必须严格佩戴保持器(通常需要长期佩戴,尤其是下颌),防止复发。
给患者的建议
- 选择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 拔牙矫正,尤其是涉及支抗控制和复杂移动的病例,对医生的技术和经验要求很高,务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有丰富经验的正畸专科医生。
- 充分沟通: 在矫正前与医生详细讨论拔牙方案、支抗计划、可能的风险(包括内倾)以及应对措施,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
- 严格遵医嘱: 按时复诊,认真佩戴橡皮筋、保持器等辅助装置,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 注意口腔习惯: 纠除偏侧咀嚼、咬唇、吐舌等不良习惯。
- 及时反馈: 如果在矫正过程中感觉后牙不舒服、咬合异常或看到牙齿位置变化,及时告知医生。
大牙内倾是牙齿矫正拔牙后一个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源于支抗不足和矫治力控制不当,它不仅影响美观和咬合功能,还可能导致口腔卫生问题和矫正效果不稳定。预防是核心,依赖于周密的支抗设计(尤其是种植钉的应用)、精确的矫治技术(特别是转矩控制)和密切的监控,一旦发生,需要医生通过加强支抗、精细的转矩调整等手段进行纠正,选择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是避免和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