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开骨矫正”这个说法在专业上并不常见,但它通常指的是正颌手术,也就是外科正畸,这是一种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来移动颌骨(上颌骨或下颌骨),以纠正严重的骨骼性错颌畸形(也就是牙齿和颌骨位置不匹配的问题)的治疗方法。

“开骨”意味着需要切开骨骼,移动骨骼块,然后重新固定,以改善牙齿、咬合和面部外观。
为什么需要“开骨矫正”(正颌手术)?
当牙齿和颌骨的关系存在严重不协调时,仅靠传统的牙套(正畸矫正器)移动牙齿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这种情况称为骨性错颌畸形,常见于:
- 严重的下颌前突(地包天): 下巴过度前突,或者上颌骨发育不足。
- 严重的上颌前突(龅牙): 上颌骨过度前突,或者下颌骨发育不足。
- 严重的下颌后缩(小下巴): 下巴明显后缩,面部显得扁平。
- 严重的面部不对称: 一侧下颌发育过度,另一侧发育不足,导致脸歪。
- 严重的开颌或深覆合: 上下牙咬合时,垂直向关系异常严重。
- 严重的牙列拥挤或反颌,伴有骨骼问题: 牙齿问题根源于颌骨大小或位置异常。
- 颞下颌关节紊乱,需要颌骨位置调整。
“开骨矫正”(正颌手术)与普通牙齿矫正(正畸)的区别
| 特点 | 普通牙齿矫正(正畸) | “开骨矫正”(正颌手术/外科正畸) |
|---|---|---|
| 治疗对象 | 主要移动牙齿本身。 | 主要移动颌骨本身。 |
| 适用问题 | 主要解决牙性错颌(牙齿排列不齐、拥挤、轻度前突/后缩、咬合不良等)。 | 主要解决骨性错颌(颌骨大小、位置、形态异常导致的严重面部和咬合问题)。 |
| 治疗方式 | 使用牙套(托槽、隐形牙套等)施加轻柔、持续的力量,引导牙齿在牙槽骨中缓慢移动。 | 通过外科手术切开骨骼,移动整个颌骨块,然后使用钛板钛钉等内固定装置固定。 |
| 治疗周期 | 通常1-3年。 | 通常需要术前正畸(6-18个月) + 手术(住院1-2周) + 术后正畸(6-12个月),总周期较长。 |
| 创伤性 | 微创,过程相对舒适。 | 外科手术,有创伤,需要全身麻醉,术后有肿胀、疼痛等反应,恢复期较长。 |
| 效果范围 | 主要改善咬合功能和牙齿排列,对严重骨骼问题改善有限。 | 能根本性地改善颌骨位置、面部轮廓和咬合功能,效果显著且稳定。 |
| 团队协作 | 主要由正畸医生完成。 | 需要正畸医生和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紧密合作,正畸医生负责术前术后牙齿排列,外科医生负责手术。 |
“开骨矫正”(正颌手术)的典型流程
- 全面评估: 包括口腔检查、X光片(全景片、头颅侧位片、CBCT)、面部拍照、模型分析等,明确骨骼问题的性质和程度。
- 多学科会诊: 正畸医生、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 术前正畸: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手术前,正畸医生会先戴牙套,将牙齿排列到理想的“手术位”,为颌骨移动创造空间和条件,确保术后能稳定咬合,这个过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半年到一年半)。
- 正颌手术:
- 全身麻醉。
- 外科医生根据术前计划,在口腔内做切口,暴露需要移动的颌骨(上颌骨、下颌骨或两者)。
- 使用特殊的锯或钻切开骨骼(这就是“开骨”的含义)。
- 将切下的骨骼块移动到设计好的理想位置。
- 用钛板钛钉等坚固的内固定装置将骨骼块固定在新的位置上。
- 缝合伤口。
- 术后恢复: 住院观察几天,管理疼痛和肿胀,流质饮食,注意口腔卫生,恢复期需要几周到几个月。
- 术后正畸: 手术后几个月,待骨骼初步愈合,正畸医生会重新调整牙套,进行精细的牙齿排列调整,使咬合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并稳定治疗效果,这个过程也需要半年到一年。
重要提示
- “开骨矫正”是大型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如出血、感染、神经损伤、效果不理想等),需要在正规大型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和正畸科进行。
- 费用昂贵,包括术前正畸、手术费、住院费、术后正畸、内固定材料费等。
- 恢复期较长,需要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配合医生进行术后护理和复诊。
- 不是所有牙齿问题都需要“开骨”,绝大多数牙齿排列不齐、咬合问题,通过普通正畸治疗就能获得满意效果,只有当存在严重的骨骼性问题时,才需要考虑正颌手术。
“牙齿开骨矫正”通俗理解就是通过外科手术移动颌骨来矫正严重骨骼性牙齿和面部畸形,这是一种复杂、创伤较大、周期较长但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普通正畸无法解决的严重骨性错颌问题,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有严重的“地包天”、“龅牙”、“小下巴”、“脸歪”等问题,建议到正规医院的口腔正畸科或口腔颌面外科进行专业评估,看是否需要这种外科正畸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