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种植牙取模常用硅橡胶精密印模+咬合记录,或采用口内扫描仪数字化建模,需精准捕获牙龈形态及颌位关系,制取过程需多次校对确保数据完整,为
种植牙全口取模是修复重建的核心环节之一,其精准度直接影响手术方案设计与后期修复体戴入效果,以下从传统印模法、数字化印模法及混合式印模法三方面展开详述,涵盖操作流程、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技巧,并附关键步骤对照表与常见问题解答。
传统印模法:经典物理制取流程
(一)术前准备阶段
项目 | 具体要求 |
---|---|
患者评估 | 确认剩余牙槽嵴形态、骨量充足性;检查黏膜厚度及弹性;评估张口度与耐受时间 |
器械准备 | 定制开窗式个别托盘(推荐树脂基托+金属网加固)、高精度初印模材(如藻酸盐)、终印模硅胶(聚醚类或加成型硅橡胶)、咬合记录装置(蜡堤/颌架) |
环境控制 | 室温维持20-25℃,湿度≤60%,减少温度梯度导致的材料收缩 |
(二)分步操作流程
-
初印模获取
✅ 选用流动性适中的藻酸盐注入普通托盘,覆盖上下颌牙弓及系带区,静置3分钟后取出初步阴模。
⚠️ 注意避开倒凹区过度施压,防止组织移位。 -
个别托盘制作
🔧 在初印模基础上灌注石膏阳模,修剪边缘至前庭沟底约2mm处,开设直径≥3mm的排溢孔。
💡 优化策略:对萎缩严重的牙槽嵴采用双层托盘设计,底层填充软衬材料提升适配性。 -
终印模制取
⏳ 将轻体/重体双相硅橡胶按比例调拌后注入改良后的个别托盘,采用分段导入法:先放置牙龈缘区域材料,再逐层添加至牙槽嵴顶。
⏰ 固化时间严格控制(常规4-6分钟),同步进行肌功能整塑——嘱患者做唇颊舌运动及发音动作。
📌 关键标记:在磨牙后垫区植入钛钉作为参考点,便于后续模型定位。 -
咬合关系转移
📐 使用面弓转移上颌位置至半可调颌架,通过哥特式弓描记确定正中关系位。
🔍 验证方法:让患者反复咬合至自觉舒适位置,观察颞肌放松程度。
(三)模型处理规范
🔥 脱模剂喷涂均匀,超硬石膏灌注需分三次完成:首次薄层打底→二次主体填充→三次表面光整。
🧪 模型切割线应位于牙槽嵴顶上方5mm处,保留完整的解剖标志点。
数字化印模法:现代科技赋能
(一)设备选型原则
指标 | 推荐参数 | 作用解析 |
---|---|---|
扫描头尺寸 | ≤10mm | 适应狭窄间隙扫描 |
分辨率 | ≤20μm | 确保螺纹细节完整捕获 |
色彩识别能力 | 支持多色编码 | 区分不同种植体品牌特征 |
(二)标准化操作流程
-
口内扫描实施
📱 采用螺旋式连续扫描路径,从一侧磨牙区开始向对侧延伸,重点捕捉种植体穿龈袖口形态。
🌈 实时显示三维影像,即时检测有无数据断层。 -
动态咬合记录
🎯 引导患者做前伸、侧方运动,系统自动生成虚拟咬合面。
🔄 异常处理:若出现早接触点,可通过软件调整咬合平面倾斜角度。 -
数据导出与加工
☁️ STL格式文件上传至CAD/CAM系统,建议设置0.02mm层厚进行激光烧结。
🛠️ 技工室需校验数字模型与实物偏差值,误差超过0.1mm需重新扫描。
混合式印模法:优势互补方案
针对复杂病例可采用联合取材方式:
🔄 第一步:数字化扫描建立基础架构 → 第二步:传统硅橡胶补采关键区域(如松动黏膜区)→ 第三步:两者数据融合生成复合模型。
此方法可将数字化效率与传统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相结合,特别适合伴有瘢痕组织的创伤后修复。
特殊病例处理要点
挑战类型 | 解决方案 |
---|---|
严重吸收的牙槽嵴 | 采用开窗式个性化托盘+压力指示膜,控制施压力不超过2N/cm² |
频繁恶心反射患者 | 改用短柄注射器少量多次注材,配合鼻呼吸训练 |
跨弓不稳定者 | 增加腭部支撑臂设计,使用磁性固位装置固定托盘 |
质量控制标准
检测项目 | 合格标准 |
---|---|
模型线性尺寸误差 | ±0.1mm以内 |
表面粗糙度 | Ra≤0.8μm(相当于精密铸造件标准) |
咬合关系重现性 | 重复装夹后咬合纸印记吻合度≥90% |
相关问答FAQs
Q1: 为什么某些复杂病例仍需使用传统印模而非完全依赖数字化技术?
A: 尽管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但在以下场景仍具优势:①重度吸收导致软组织活动度过大时,硅橡胶能更好顺应形变;②存在金属冠桥残留物干扰扫描时,物理隔离更可靠;③经济欠发达地区设备更新滞后时,传统方法成本更低。
Q2: 如何确保全口种植模型的长期稳定性?
A: 除严格遵循上述操作规范外,还需注意:①模型完成后立即涂布硬化剂并密封保存;②技工室加工前进行二次激光扫描校验;③试戴时采用交叉比对法,即把工作模型与口内实际状况重叠验证边缘密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