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手术中使用的“骨膜”通常指的是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 中使用的屏障膜。是否需要取出,完全取决于你使用的是哪种类型的骨膜屏障膜。

以下是详细解释:
📌 1. 可吸收骨膜屏障膜(最常用)
- 材料: 通常是天然来源(如猪源、牛源)或人工合成的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如胶原膜、PLA/PGA膜等)。
- 作用: 在骨缺损区域覆盖,物理阻挡软组织长入骨缺损区,为骨细胞爬行生长创造空间和时间窗口,同时引导骨再生。
- 是否需要取出?
- 不需要! 这是这类膜最大的优势之一。
- 原理: 可吸收膜在植入体内后,会被人体逐渐吸收和降解,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具体时间取决于材料类型和个体差异)。
- 最终结果: 膜最终会完全消失,被人体组织替代,不会留在体内。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将其取出。
📌 2. 不可吸收骨膜屏障膜(较少用)
- 材料: 通常是钛膜、聚四氟乙烯(PTFE,如e-PTFE)等。
- 作用: 与可吸收膜相同,提供物理屏障作用。
- 是否需要取出?
- 需要! 这是这类膜的主要缺点之一。
- 原理: 不可吸收膜不会被人体吸收或降解,它会永久留在体内。
- 为什么必须取出?
- 感染风险: 长期留置的异物会增加局部感染的风险。
- 软组织刺激: 可能对覆盖的软组织产生持续的刺激,导致不适、炎症甚至穿孔。
- 影响功能: 如果位于牙槽嵴顶或靠近牙龈边缘,可能影响最终牙冠的形态、清洁和长期稳定性。
- 二次手术创伤: 虽然取出手术相对简单(通常在植骨后4-6个月进行),但毕竟需要额外的手术,增加创伤、费用和恢复时间。
- 取出时机: 通常在植骨术后4-6个月,当医生评估认为骨再生达到预期效果、骨量足够稳定后,会安排一个小的手术将钛膜或PTFE膜取出。
📌 总结与关键点
| 骨膜类型 | 是否需要取出 | 原因 | 常见材料 | 优势 | 劣势 |
|---|---|---|---|---|---|
| 可吸收膜 | 不需要 | 会被人体逐渐吸收和降解 | 胶原膜、PLA/PGA膜等 | 无需二次手术,减少创伤和费用 | 可能暴露、感染、吸收速度不可控 |
| 不可吸收膜 | 需要 | 不会被人体吸收,长期留置有风险 | 钛膜、PTFE膜 | 强度高、支撑性好、不易暴露 | 需二次手术取出,增加创伤和感染风险 |
📌 重要提示
- 明确材料类型: 你使用的究竟是哪种骨膜?这至关重要。务必向你的种植牙医生确认! 医生会在手术方案中明确说明使用的是可吸收膜还是不可吸收膜。
- 遵医嘱: 无论使用哪种膜,都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术后护理(如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术区咀嚼、按时服药等),这对骨再生和最终种植成功至关重要。
- 复诊检查: 定期复诊让医生评估骨愈合情况和膜的状态(尤其是可吸收膜,医生需要确认其是否被良好吸收,有无异常暴露或感染迹象)。
- 区分“骨膜”和“骨粉”: 有时人们会将“骨膜”和“骨粉”混淆,骨粉是用于填充骨缺损、提供骨再生支架的填充材料,而骨膜屏障膜是覆盖在骨粉表面、起隔离作用的屏障材料,骨粉通常也是可吸收的(如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人工骨等),会被新骨替代,一般也不需要取出(除非是极少数特殊的不降解人工骨粉,但这种情况在种植领域非常罕见)。
- 如果你使用的是可吸收骨膜屏障膜(目前最主流的选择),那么它不需要取出,会被你的身体自然吸收。
- 如果你使用的是不可吸收骨膜屏障膜(如钛膜),那么它必须通过二次手术取出。
最准确的信息来源永远是给你做手术的种植医生。 请务必在术前或术后复诊时,向医生明确询问你所用骨膜的类型以及后续处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