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牙齿矫正为何要做侧面对比?能看到哪些变化?

牙齿矫正为何要做侧面对比?能看到哪些变化?-图1

为什么侧面对比如此重要?

  1. 评估侧貌改善: 牙齿矫正不仅仅是排齐牙齿,更重要的是改善面部比例和美观,侧面能清晰看到:
    • 唇部位置: 上唇是否更饱满、自然?下唇是否更协调?露龈笑是否改善?
    • 颏部(下巴)形态: 下巴是否更前翘、更协调?是否存在“地包天”(反颌)导致的“小下巴”或“龅牙”(深覆颌深覆盖)导致的“后缩下巴”?
    • 鼻唇颏关系: 鼻尖、上唇、下唇、下巴尖的连线(E线)是否协调?
    • 面下1/3高度: 面部下1/3的高度是否比例协调?
  2. 评估咬合关系: 侧面能更直观地看到:
    • 覆颌: 上前牙盖过下前牙的垂直距离,矫正目标是达到正常覆颌(上前牙盖过下前牙约1/3)。
    • 覆盖: 上前牙切端到下前牙切端的水平距离,矫正目标是达到正常覆盖(约2-4mm)。
    • 磨牙关系: 上下颌后牙的咬合关系(中性、近中、远中)。
    • 中线: 上下颌中线的对齐情况。
  3. 评估牙齿位置: 能看到牙齿在牙槽骨中的位置、角度(如是否唇倾或舌倾)以及与颌骨的关系。

如何进行有效的侧面对比?

拍摄标准侧面照片

  • 设备: 使用手机或相机均可,但最好使用后置摄像头(像素更高)。
  • 背景: 纯色、简洁的背景(如白色墙壁),避免杂乱干扰。
  • 光线: 自然光最佳(如窗边),避免强烈的顶光或逆光,确保面部轮廓清晰可见,无阴影干扰,避免使用闪光灯(容易产生反光和不自然阴影)。
  • 姿势:
    • 自然头位: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不要刻意仰头或低头,放松站立或端坐,双眼平视前方(可以盯着墙上一个固定点),头部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这是医生评估面部美学的基础位置。
    • 面部放松: 不要刻意微笑、皱眉或抿嘴,保持自然、放松的表情。
    • 牙齿咬合: 上下牙齿轻轻咬合在一起(最接近自然放松状态下的咬合),不要刻意用力咬紧或分开,这是评估咬合关系的标准状态。
    • 耳朵与肩膀: 尽量让耳朵与肩膀在一条垂直线上(侧面看),避免头部倾斜。
    • 相机位置:
      • 高度: 相机镜头高度与眼睛高度齐平或略低一点。
      • 距离: 离面部约1-1.5米左右,确保能拍到完整的侧脸轮廓(从发际线到下巴尖)。
      • 角度: 相机正对侧面(90度角),不要仰拍或俯拍。
  • 拍摄数量: 每次矫正复诊或关键阶段(如拆牙套后),在相同条件下拍摄至少1-2张侧面照,方便对比。

专业影像学检查(更精准)

  • 头颅侧位片: 这是最专业、最精准的评估工具,通过X光片,医生可以:
    • 精确测量骨骼角度(如SNB角、SNA角、ANB角、FH-MP角等)。
    • 测量牙齿位置(如U1-NA角、L1-NB角、U1-L1角等)。
    • 分析软组织侧貌(鼻唇角、颏唇角、E线等)。
    • 评估牙槽骨状况。
    • 矫正前后必须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
  • 面部三维扫描: 可以更直观地展示面部软组织的变化。

侧面对比能看到哪些主要变化?(矫正前后对比)

  1. 牙齿排列:
    • 拥挤、错位的牙齿变得整齐有序。
    • 牙齿扭转、倾斜得到纠正。
    • 牙齿缝隙关闭。
  2. 咬合关系:
    • 覆颌改善: “深覆颌”(上牙过度覆盖下牙)变浅或正常;“开颌”(上下牙没有咬合)关闭。
    • 覆盖改善: “深覆盖”(“龅牙”,上牙过度前突)减小,达到正常;“反颌”(“地包天”,下牙覆盖上牙)纠正。
    • 磨牙关系: 不良的磨牙关系(如近中、远中)调整到中性关系。
    • 中线对齐: 上下颌中线对齐。
  3. 侧貌改善(软组织):
    • 上唇位置: 上前牙回收后,上唇可能后缩,使侧貌更协调(尤其对于“龅牙”患者);或者上前牙前移后,上唇更饱满自然。
    • 下唇位置: 下前牙回收后,下唇可能更内收,侧貌更柔和(尤其对于“地包天”或“深覆颌”患者)。
    • 颏部(下巴)形态: 纠正“地包天”后,下巴可能显得更前翘;纠正“龅牙”后,下巴可能不再显得后缩,下巴轮廓可能更清晰。
    • 鼻唇颏关系: 整体侧貌轮廓更流畅、协调,E线(鼻尖-上唇-下唇-颏点连线)关系更和谐。
    • 面下1/3高度: 可能因牙齿垂直位置改变(如压低或伸长)而调整,使面部比例更协调。
    • 露龈笑: 如果与牙齿位置(如上颌前牙过度唇倾或垂直向位置异常)有关,矫正后可能改善。
  4. 面部轮廓(骨骼与软组织):
    • 对于伴有严重骨骼畸形(如严重的骨性“地包天”或“龅牙”)的患者,单纯的牙齿矫正对骨骼轮廓改变有限,主要改善软组织覆盖,但牙齿位置的调整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骨骼条件,达到最佳的软组织侧貌效果。
    • 对于骨性畸形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结合正颌手术才能获得显著的骨骼轮廓改变。

注意事项

  1. 自然头位是关键: 非常强调!不同的头位会导致侧貌评估的巨大差异,每次拍摄务必保持一致。
  2. 咬合状态要标准: 轻轻咬合,模拟自然状态。
  3. 专业评估不可少: 照片对比是很好的自我观察和沟通工具,但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评估,医生会结合临床检查、X光片(尤其是头颅侧位片)进行综合判断。
  4.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骨骼基础、软组织厚度、肌肉力量不同,矫正后的侧貌改善效果因人而异,矫正目标是达到与面部骨骼、软组织协调的功能和美学平衡,而不是追求某个单一的“网红脸”。
  5. 时间点: 对比应选择在矫正前(戴矫治器前)、矫正中(关键节点,如拔牙后、排齐后、关闭间隙后、精细调整后)以及矫正后(拆除矫治器后,保持器戴用稳定期)进行。
  6. 保持期: 拆除矫治器后,进入保持期,牙齿和颌骨仍有轻微的适应性改建,通常建议在保持器戴用稳定一段时间(如3-6个月)后再进行最终对比,以观察长期效果。

如何利用对比?

  • 自我观察: 直观感受变化,增强信心。
  • 与医生沟通: 带着对比照片复诊,与医生讨论效果是否符合预期,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
  • 记录过程: 见证牙齿和面部的蜕变过程。
  • 分享经验: (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分享给他人,提供参考。

牙齿矫正的侧面对比是评估矫正效果的重要维度,它聚焦于咬合关系的重建和侧貌美学的优化,通过在自然头位、自然咬合、标准光线和角度下拍摄侧面照片,并与专业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头颅侧位片)相结合,可以清晰地看到牙齿排列、咬合以及面部轮廓(尤其是唇部、下巴、鼻唇颏关系)的显著改善,专业医生的评估是最终判断效果的基石,矫正的目标是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和谐统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