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条文”到“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传播指南
“医保政策又调整了,门诊报销比例涨了多少?”“异地就医备案流程还是搞不懂,谁能帮我讲讲?”……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企业社保经办窗口、线上政务留言板,关于医保政策的咨询始终热度不减,作为连接政策红利与群众获得感的“最后一公里”,医保政策宣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参保人的理解度和满意度,如何让“专业术语”变成“家常话”,让“冷条文”变成“热服务”?本文结合最新医保政策动向与传播规律,梳理出医保政策宣传的“核心须知”,助力宣传工作者精准触达、有效沟通。

明确宣传核心:从“我讲什么”到“群众想听什么”
医保政策宣传的核心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奔赴”,当前群众对医保政策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用”,更关注报销比例、异地就医、个人账户、门诊共济等“实操性内容”,2025年国家医保局重点工作明确提出“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提升群众对医保改革的知晓率和认同感”,这意味着宣传需从“政策原文复述”转向“群众需求导向”。
关键动作:
- 需求调研前置:通过社区问卷、企业座谈、线上留言收集“高频疑问”,比如灵活就业人员关注“医保缴费年限计算”,老年人关注“门诊慢特病办理”,年轻人关注“异地就医备案线上操作”。
- 分层分类聚焦: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宣传重点——对老年人用“案例+图解”,对上班族用“流程+短视频”,对农村居民用“方言+大喇叭”,避免“一刀切”。
锚定宣传内容:群众最关心的“5大必讲干货”
医保政策体系庞大,但群众真正关心的始终是“与我有关”的核心内容,结合2025年最新政策调整,宣传需重点突出以下“干货”:
门诊共济改革:家庭账户的钱怎么用?
2025年起,多地全面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个人账户计入比例调整,但家庭成员共济范围扩大(可配偶、父母、子女共用),宣传需明确:
- 个人账户的钱“谁的钱、怎么花”:个人缴纳部分仍计入本人账户,单位缴纳部分部分计入统筹基金,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 家庭共济“怎么绑定”: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当地医保APP添加家庭成员,绑定后可支付家人医保内费用(如购药、门诊报销);
- 门诊报销“能报多少”:普通门诊年度报销限额(如多数地区在职职工1.5万元-2万元),起付线(如500元-1000元),报销比例(在职70%-80%,退休75%-85%)。
案例:用“李阿姨的医保账户”举例——李阿姨个人账户原有3000元,改革后可给患糖尿病的老伴买胰岛素,老伴门诊报销后,个人账户还能支付自付部分,避免“钱在卡里睡大觉”。
异地就医备案:“全国漫游”怎么搞定?
随着人口流动加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成为刚需,2025年异地就医备案流程进一步简化,宣传需强调:
- 备案渠道“掌上办”:“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微信“国务院客户端”、支付宝“市民中心”均可备案,无需跑腿;
- 备案类型“怎么选”:异地长期居住(退休、异地工作)、临时外出就医(旅游、急诊)需分别备案,有效期1-5年(长期备案可“一次备案,长期有效”);
- 结算流程“直接刷”:备案后持医保卡在异地定点医院就医,直接结算,无需“先垫付再报销”。
误区提醒:很多人认为“异地就医必须转诊”,其实备案后直接去异地定点医院即可(急诊除外),避免“因误解导致报销失败”。
居民医保缴费:“钱交到哪里、能保什么?”
2025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640元,个人缴费标准380元(部分省份略有差异),宣传需讲清:
- 缴费与保障的关系:个人缴费380元+财政补助640元=1020元/年,可保“住院+门诊+大病”,年度最高报销限额多数地区达10万元以上;
- 缴费与报销的比例:住院报销比例(一级医院80%-90%,二级70%-80%,三级60%-70%),门诊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报销比例50%-70%;
- 缴费渠道“线上线下”:可通过“税务社保缴费”小程序、银行柜台、社区代收等方式缴费,避免“错过缴费期断保”。
药品耗材集采:“救命药、常用药降价了!”
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已覆盖7批药品、3批高值耗材,平均降价超50%,宣传需突出“降价的‘明星药’”:
- 药品类:降血压药“硝苯地平控释片”从原价58元/盒降至15元/盒,降糖药“格列美脲片”从32元/盒降至9元/盒;
- 耗材类:心脏支架从1.3万元/个降至700元/个,人工髋关节从3万元/套降至5000元/套;
- 购买渠道:集采药品在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均可购买,无需“指定药店”。
欺诈骗保举报:“医保基金不是‘唐僧肉’”
2025年国家医保局开展“医保基金监管规范年”行动,明确“骗保行为举报奖励”,宣传需普及:
- 哪些行为算骗保:冒用他人医保卡就医、伪造票据报销、药店刷医保卡买生活用品、住院挂床等;
- 举报方式“多渠道”:拨打12393热线、登录国家医保局官网、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留言;
- 奖励标准“有多少”:最高奖励10万元(查实骗保金额5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按5%奖励;50万元以上按3%奖励)。
创新宣传形式:让政策“活”起来的4种传播路径
传统“发传单、贴海报”的宣传方式已难以满足群众需求,需结合“互联网+”思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政策。
短视频:“15秒讲清1个知识点”
针对“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制作系列短视频,每期聚焦1个高频问题。
- 《异地就医备案,手机上3步搞定!》(演示操作步骤);
- 《医保个人账户能给爸妈用吗?》(用动画展示家庭共济流程);
- 《集采药降价,去哪买?》(镜头走进社区医院,采访药师)。
平台选择:抖音、快手、视频号(覆盖中老年群体)、B站、小红书(针对年轻人)。
情景剧:“把政策演成身边事”
用真实场景改编短剧,让群众“代入式”理解政策。
- 《王阿姨的门诊报销记》:王阿姨患高血压,在社区医院门诊买药,用医保卡直接报销,自付部分仅10元;
- 《小张的异地急诊经历》:小张在外地旅游突发急性阑尾炎,用“临时异地就医备案”直接结算,免去2万元垫付。
传播技巧:邀请社区演员、医保工作人员参演,语言接地气(如用“咱老百姓的‘看病钱’”代替“医保基金”)。
线下活动:“面对面答疑+沉浸式体验”
- “政策赶大集”:在乡镇集市、社区广场设置“医保咨询台”,发放图文并茂的“政策明白卡”(漫画版),现场演示备案流程;
- “医保开放日”:邀请参保人代表走进医保经办大厅、定点医院,体验“一站式”报销服务,感受“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 “政策进企业”:针对灵活就业人员集中的工厂、外卖站点,开展“午间微课堂”,用“案例+问答”解答缴费、报销疑问。
“政策+服务”一体化宣传
将宣传嵌入服务场景,让群众在办事中“顺便学政策”。
- 医保窗口工作人员在办理异地备案时,主动告知“您备案后,下次去北京旅游看病可以直接刷卡”;
- 社区网格员在走访老人时,帮助绑定“家庭共济”,并讲解“这样给老伴买药更划算”;
- 医院结算窗口在打印费用清单时,标注“本次报销金额XX元,统筹基金支付XX元”,让群众直观看到政策红利。
避开宣传“雷区”:3类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
过度使用专业术语,群众“听不懂”
表现:宣传材料中频繁出现“起付线”“封顶线”“统筹基金共付段”等术语,导致群众一头雾水。
应对:用“门槛费”“最高报多少”“医保和各人一起掏钱”等通俗表述,配合图解(如“报销比例=(总费用-门槛费)×报销比例”)。
只讲“好处”不提“限制”,群众“用不上”
表现:宣传时只说“门诊报销比例80%”,却不提“需达到起付线”“限医保目录内药品”,导致群众实际报销时产生落差。
应对:用“案例+清单”明确报销范围——张阿姨门诊花费500元,其中门槛费100元,医保目录内费用300元,报销300×80%=240元,自付260元”。
“一刀切”,群体需求“不匹配”
表现:用同份材料向老年人、年轻人、农村居民宣传,老年人看不懂线上操作,年轻人觉得“太啰嗦”。
应对:分群体设计宣传载体——老年人用“大字版+音频+现场演示”,年轻人用“短视频+图文+H5”,农村居民用“方言广播+流动宣传车”。
长效宣传机制:让政策“深入人心”的4个保障
医保政策宣传不是“一阵风”,需建立常态化机制,确保政策红利“持续可见”。
建立“政策-宣传”联动机制
医保部门调整政策后,同步制定宣传方案,明确“解读口径、传播渠道、责任分工”,避免“政策已出台,群众还不知道”,2025年个人账户家庭共济政策落地前1个月,通过“官方发布+媒体解读+社区宣传”提前预热。
组建“专业+群众”宣传队伍
- 专业队伍:医保部门业务骨干、定点医院医保专员、社区网格员,负责政策解读和精准服务;
- 群众队伍:退休党员、热心居民、短视频博主,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宣传亲和力。
开展“宣传效果评估”
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数据监测(如短视频播放量、咨询电话量)评估宣传效果,及时调整策略,若发现“异地就医备案”短视频完播率低,则缩短时长、增加操作演示。
利用“数据可视化”讲好“医保故事”
定期发布“医保民生账单”——2025年我市医保基金支付XX亿元,惠及XX万人次,为群众减负XX亿元”,用数据直观展示政策成效,增强群众获得感。
医保宣传,既要“讲清楚”,更要“暖人心”
医保政策宣传的本质,是让群众感受到“国家兜底”的安全感,从“一张传单”到“一个短视频”,从“被动告知”到“主动服务”,唯有站在群众角度,用“听得懂的话、用得上的招”,才能让政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宣传者,我们既是“政策翻译官”,也是“民生服务员”,唯有用心用情,才能让每一项医保红利都精准落地,温暖每一个参保人的心。
(注:本文政策内容以2025年国家及地方医保最新动向为准,具体执行请以当地医保部门规定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