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矫正内收”是正畸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在牙齿矫正过程中,将牙齿(通常是前牙)向口腔内部(即舌侧或腭侧)移动的过程。

就是把突出、前倾的牙齿“收回去”,让它们排列在牙弓的更靠后、更靠内的位置。
内收的主要目的和作用
- 改善面型(侧貌): 这是最常见和最显著的目的之一,对于牙齿前突(俗称“龅牙”)的患者,内收前牙可以显著改善侧脸轮廓,使嘴唇更贴合,下巴显得更突出,侧貌更协调、美观。
- 排齐牙齿: 在牙齿拥挤的情况下,内收可以为拥挤的牙齿创造空间,让它们排列整齐。
- 改善咬合关系:
- 纠正深覆盖(“地包天”的反义): 当上前牙相对于下前牙过度前突时,内收上前牙可以建立正常的覆盖关系(上前牙盖住下前牙约2-3mm)。
- 纠正深覆合: 当上前牙过度覆盖下前牙,垂直方向上咬合过深时,内收上前牙有助于打开咬合,让上下后牙能够更好地接触。
- 建立中性咬合: 内收有助于将牙齿移动到更接近理想位置,使上下牙弓的尖窝关系更匹配,咀嚼功能更高效。
- 改善口腔卫生: 突出的牙齿更容易清洁不到位,内收后牙齿排列更整齐,与牙龈关系更协调,有利于维护口腔健康。
- 为其他治疗创造空间: 有时内收是为后续的治疗(如种植牙、修复缺失牙)腾出空间。
内收的具体方式和技术
内收不是简单地“推”牙冠,而是需要精确控制牙根的移动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
- 整体移动: 牙齿整体平移,牙冠和牙根同步向舌侧移动,这是最常用的内收方式之一。
- 控根移动:
- 根舌向移动: 牙根向舌侧移动,牙冠移动幅度相对较小或保持不动,常用于需要更精细控制牙根位置的情况。
- 冠舌向移动: 牙冠向舌侧移动幅度更大,牙根移动幅度相对较小或不动,常用于需要快速改善前突面型的情况,但需要特别注意牙根位置和牙周健康。
- 滑动法: 使用较粗的弓丝(如不锈钢方丝),将弓丝末端结扎在磨牙带环或托槽的槽沟内,然后通过在弓丝上弯制特定的曲(如“T型曲”、“欧米曲”)或使用橡皮链/弹力线,提供持续的轻力,使前牙沿着弓丝滑动内收。
- 关闭曲法: 在弓丝上弯制特定的闭合曲(如“垂直闭合曲”、“泪滴形曲”),通过压缩或打开曲来产生内收前牙的力。
- 微种植体支抗: 这是现代正畸中非常常用且高效的技术,在颌骨内植入微小的种植体(骨钉),作为稳固的支抗点,通过连接在种植体上的装置(如拉钩、链状圈)直接施加力量,将前牙高效地向舌侧移动,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对后牙的依赖,内收速度更快、效果更可控。
- 隐形矫正: 通过一系列透明的牙套,每副牙套都预先设计好牙齿移动的路径,包括内收前牙,附件(小凸点)帮助牙齿精确移动。
内收的常见情况
- 安氏II类错颌(上颌前突): 这是最典型的需要内收前牙的情况。
- 牙齿前突/双颌前突: 上下前牙都前突,需要内收。
- 牙齿拥挤: 内收为拥挤的牙齿创造空间。
- 深覆盖: 上前牙覆盖下前牙过多。
- 深覆合: 上前牙过度覆盖下前牙。
内收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 牙根吸收: 过大的力或不当的力可能导致牙根尖端吸收变短,专业医生会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
- 牙龈退缩和黑三角: 内收后,牙齿间可能出现“黑三角”,尤其对于原本牙槽骨较薄或牙龈较薄的患者,医生会尽量控制移动速度和方式。
- 牙根位置不佳: 如果控根移动不当,可能导致牙根位置异常,增加牙根吸收或骨开裂的风险。
- 支抗丢失: 如果后牙支抗不足,内收前牙时后牙可能向前移动,影响效果,微种植体支抗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 疗程延长: 内收需要时间,尤其是需要大量移动时。
牙齿矫正内收是正畸治疗中一项关键的技术手段,核心目标是将前向突出的牙齿向口腔内部移动,以达到改善面型、排齐牙齿、建立良好咬合关系的目的,它涉及精确的力学控制和牙根移动,需要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收技术和支抗方式,内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矫正的最终美观和功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