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感染是种植牙手术或修复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早期发现和处理至关重要,否则可能导致种植体失败、骨丧失,甚至影响全身健康,以下是种植牙感染的主要表现,需要警惕:

🦷 一、局部症状(最常见)
-
疼痛:
- 持续性或加重的疼痛: 种植后初期几天有轻微疼痛是正常的,但如果疼痛持续存在、逐渐加重,或者几天后疼痛反而更明显,就需要高度怀疑感染。
- 咬合痛: 咀嚼或咬东西时,种植牙部位出现明显疼痛,甚至不敢用患侧咀嚼。
- 自发痛: 即使不触碰、不咀嚼,种植牙区域也出现持续性疼痛或跳痛。
-
肿胀:
- 牙龈红肿: 种植体周围的牙龈明显发红、肿胀、发亮,质地变软。
- 面部肿胀: 严重时,感染可能扩散到周围软组织,导致脸颊、嘴唇或下颌区域肿胀。
- 波动感: 肿胀的牙龈下可能有波动感(感觉像里面有液体在动),提示可能有脓肿形成。
-
出血:
- 异常出血: 刷牙、使用牙线或触碰种植体周围牙龈时,容易出血,甚至有自发性出血。
- 脓性分泌物: 牙龈肿胀处或牙龈沟内可能溢出脓液(黄绿色或白色粘稠液体),这是感染的典型标志。
-
异味/口臭:
- 持续性口臭: 即使认真刷牙和使用漱口水,口腔内仍有难闻的气味。
- 局部异味: 种植牙部位散发出腐败或臭鸡蛋味,通常是由于细菌分解食物残渣和坏死组织产生的。
-
牙龈退缩/种植体暴露:
- 牙龈萎缩: 种植体周围的牙龈组织退缩,导致种植体颈部或部分种植体表面暴露出来。
- “黑三角”或缝隙: 牙龈退缩后,与邻牙之间形成明显的缝隙,容易嵌塞食物。
-
牙周袋形成:
- 探诊深度增加: 用牙周探针探测种植体周围时,探针能插入很深(超过正常愈合后的深度),形成“牙周袋”,袋内常有脓液。
- 探诊出血: 探诊时牙龈点状出血。
-
种植体松动:
- 异常动度: 正常愈合的种植体在骨结合完成后是极其稳固的,如果种植体出现肉眼可见的晃动或用器械能轻易晃动,这是感染破坏骨结合的最严重信号,意味着种植体失败风险极高。
-
种植体周围炎的X线表现(需拍片检查):
- 骨吸收: X光片显示种植体周围的牙槽骨出现吸收、破坏,骨高度降低,形成“骨下袋”,这是种植体周围炎(一种慢性的、破坏性的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 二、全身症状(通常见于较严重或扩散性感染)
- 发热: 体温升高,可能伴有寒战。
- 乏力、不适感: 感觉疲倦、精神不振。
- 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 下颌骨附近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并伴有疼痛。
- 张口受限: 严重感染导致面部肿胀、疼痛剧烈,可能影响张口。
📌 重要提示
- 时间点很重要: 种植手术后前几天出现轻微疼痛、肿胀是正常的术后反应,通常在术后3-5天内逐渐减轻,如果超过一周症状没有改善,或者术后几天内症状突然加重,则必须警惕感染。
- 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不同,但上述症状的组合出现(尤其是疼痛+肿胀+脓液)强烈提示感染。
- 不要自行诊断或用药: 一旦怀疑感染,务必立即联系你的种植牙医生或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不要自行服用抗生素或止痛药,这可能会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导致感染扩散或产生耐药性。
- 及时治疗是关键: 早期感染(如单纯性种植体周围炎)通过专业的清创、冲洗、抗菌治疗和良好的口腔卫生维护,通常可以控制并保住种植体,一旦发展到种植体松动、严重骨吸收,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甚至需要取出种植体。
- 预防为主: 严格遵守医嘱进行术后护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冲牙器、定期专业洁牙),定期复查(尤其是种植后第一年),是预防种植牙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你在种植牙区域出现任何“疼痛、肿胀、流脓、异味、出血、松动”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项或多项,特别是术后恢复期没有好转或反而加重,请务必及时就医! 早期干预是挽救种植牙、避免更大损失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