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是种植牙长期成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2025年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上。

-
预防策略强化:
- 维护的重要性再强调: 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定期的专业维护(包括机械清创和可能的抗菌治疗)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关键,研究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维护间隔(如3个月、6个月)对不同风险患者的效果。
- 患者口腔卫生指导: 强调个体化的、有效的患者口腔卫生指导(如使用冲牙器、牙线、专用种植体牙刷)在维持种植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
- 风险因素管理: 研究更关注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吸烟、牙周病史等风险因素对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的影响,强调在种植前和种植后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积极管理和控制。
-
诊断技术的进步:
- 探诊深度(PD)与出血指数(BoP/PBI): 仍然是基础和核心的诊断指标,研究更关注探诊深度的变化趋势(动态监测)比单次测量更有意义。
- 影像学评估: 根尖片(口内片)仍是常规方法,但研究开始更关注锥形束CT(CBCT)在精确评估骨缺损类型(水平型、垂直型、混合型)和范围方面的价值,尤其是在制定复杂治疗方案时,数字化影像分析软件的应用也在增加。
- 新型辅助诊断方法探索: 研究继续探索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如IL-1β, MMP-8, RANKL等)作为早期诊断或监测活动性炎症的潜在工具,但尚未成为临床常规。
-
非手术治疗(清创)的优化:
- 机械清创器械比较: 大量研究比较了不同器械(如Gracey刮治器、超声设备、激光、喷砂设备如Air-Flow)在清除种植体表面生物膜和污染物方面的效率和安全性,结论倾向于联合使用多种器械可能效果更佳(如超声/喷砂+刮治器),激光的作用仍存在争议。
- 表面处理技术: 研究关注不同种植体表面(喷砂酸蚀、SLA等)对清难效果的影响,以及表面改性(如亲水化)是否有助于清创或促进再附着。
- 抗菌辅助治疗: 在机械清创基础上,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如米诺环素凝胶、氯己定凝胶)或光动力疗法(PDT)作为辅助手段的研究增多,旨在提高清除生物膜和控制感染的效果,但证据级别仍需提高。
-
手术治疗策略的演进:
- 清创与再生手术的选择: 研究更强调根据骨缺损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种植体表面状况来个体化选择手术方案。
- 翻瓣清创术: 适用于较浅的骨缺损或作为其他手术的基础。
- 引导骨再生术: 仍是治疗中重度骨缺损(尤其是垂直缺损)的金标准,2025年研究聚焦于:
- 屏障膜材料: 可吸收膜(如胶原膜)的应用更广泛,研究比较不同类型和品牌胶原膜的性能。
- 骨移植材料: 自体骨仍是金标准,但研究继续探索各种骨替代材料(脱矿冻干骨基质DBBM、磷酸三钙β-TCP、生物玻璃等)的效果和优化应用(如与屏障膜联合使用、添加生长因子)。
- 生长因子/生物活性材料: 富血小板血浆(PRP)、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釉基质衍生物(EMD)等作为辅助材料促进骨再生的研究持续进行,但效果评估仍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CT)。
- 切除性手术: 对于骨缺损过大、再生预期不佳或种植体表面严重污染/受损的情况,切除性手术(如骨修整、种植体移除或部分移除)仍是必要的选项,研究关注如何最大程度保留功能和美观。
- 激光在手术中的应用: Er:YAG激光在软组织处理和辅助清创方面的应用研究有所增加。
- 清创与再生手术的选择: 研究更强调根据骨缺损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种植体表面状况来个体化选择手术方案。
骨增量技术与软组织美学
-
骨增量技术的成熟与优化:
- 上颌窦提升术: 研究继续关注不同术式(侧壁开窗 vs 穿牙槽嵴内提升)的适应症、成功率、并发症(如上颌窦炎)以及骨替代材料的应用效果,数字化导板的应用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可预测性。
- 引导骨再生术: 如前所述,是种植前或种植同期处理骨缺损的核心技术,研究更关注如何提高再生效率和降低并发症(如膜暴露)。
- 块骨移植: 在严重骨缺损中的应用,研究关注供区选择、固定技术和预后。
-
软组织美学与种植修复:
- 种植体周角化组织的重要性: 大量研究强调整合足够的角化龈宽度(≥2mm)对于维持种植体周围长期健康、便于清洁和预防软组织退缩的重要性,各种增加角化龈的手术方法(如游离龈移植、结缔组织移植)在美学区和功能区的应用研究深入。
- 即刻种植与即刻负重: 在严格适应症和良好软组织条件下,即刻种植和即刻负重的应用范围扩大,研究更关注如何获得理想的初期稳定性、软组织封闭和长期美学效果,数字化导板在指导植入位置和方向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 种植体基台设计与材料: 研究个性化基台(CAD/CAM)在优化软组织形态和生物学宽度方面的优势,氧化锆基台在美学区的应用继续增加,研究关注其生物学性能和长期成功率。
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入
- 数字化印模与CAD/CAM: 口内扫描仪精度不断提高,在种植印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替代传统取模成为趋势,CAD/CAM用于种植导板、临时修复体、最终修复体(尤其是全瓷冠)的制作更加高效精准。
- 种植导板: 基于CBCT和口扫数据的数字化导板在复杂病例、骨量不足病例、全口种植等场景中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种植体的位置、角度和深度的可预测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 动态导航技术: 虽然尚未完全普及,但基于实时影像反馈的动态导航系统在种植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有所增加,提供更高的精度。
其他重要进展
- 微创/无翻瓣种植: 在适应症合适的情况下,利用数字化导板引导下的微创或无翻瓣种植技术,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 新型种植体表面涂层: 研究探索具有抗菌性能(如载银、载锌涂层)或促进成骨/成纤维细胞粘附的表面改性技术,旨在预防种植体周围炎和加速软硬组织愈合。
- 生物材料创新: 新型的骨替代材料、屏障膜、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不断涌现,旨在提供更好的生物相容性、骨引导/骨诱导能力和临床操作性。
2025年是牙周与种植体领域承前启后的一年,核心成果体现在:
- 种植体周围炎管理精细化: 诊断更关注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治疗强调个体化方案(预防优先,清创优化,再生技术成熟),手术选择更基于缺损类型和预后评估。
- 骨增量与软组织美学协同: 骨增量技术(GBR, 上颌窦提升)更成熟可靠,软组织处理(角化龈、个性化基台)对长期健康和美学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
- 数字化技术全面渗透: 从诊断(CBCT)、规划(导板设计)、手术导航到修复(CAD/CAM),数字化成为提升种植治疗精准性、可预测性和效率的关键驱动力。
- 循证医学基础更坚实: 更多高质量RCT和系统综述/Meta分析发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证据支持。
这些进展共同推动了种植修复向更可预测、更微创、更注重长期功能和美学效果的方向发展,2025年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几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您对2025年某个具体方面(如某种特定治疗技术、某篇重要文献、某个指南更新)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提问,我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