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2025牙齿矫正拔牙风险新变化?这些人群需警惕!

牙齿矫正过程中拔牙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需要明确的是:在专业、规范的矫正治疗中,由经验丰富的口腔正畸医生和口腔外科医生共同评估并执行,拔牙的风险是可控的,并且其带来的长期矫正效果和口腔健康益处通常远大于这些风险。

2025牙齿矫正拔牙风险新变化?这些人群需警惕!-图1

以下是牙齿矫正拔牙可能涉及的主要风险和需要考虑的因素:

拔牙本身固有的风险(与普通拔牙类似)

  1. 感染:

    拔牙窝可能发生感染(干槽症是其中一种,表现为拔牙后2-3天剧烈疼痛、口臭、拔牙窝空虚感),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后正确护理和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风险。

  2. 出血:

    拔牙后可能会有出血,医生会采取止血措施(如压迫、缝合),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服用抗凝药物时风险增加,需提前告知医生。

  3. 神经损伤:
    • 下牙槽神经损伤: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神经风险,拔除下颌智齿或前磨牙时,靠近下颌骨内的下牙槽神经(负责下唇、下巴区域的感觉)可能受损,导致该区域麻木或感觉异常,虽然大部分是暂时性的(几周到几个月),少数情况下可能持续更久甚至永久,正畸医生会通过X光片精确评估牙根与神经管的位置关系,尽量避开。
    • 舌神经损伤: 拔除下颌后牙时可能损伤舌神经,导致同侧舌头前2/3麻木或味觉改变,通常是暂时性的。
    • 颊神经损伤: 拔除上颌后牙时可能损伤,导致颊部麻木,通常是暂时性的。
  4. 邻牙损伤:

    拔牙过程中可能意外损伤相邻的牙齿(如牙冠、牙根),尤其在操作不当时。

  5. 邻牙移位或松动:

    拔除后,邻牙可能会向拔牙间隙倾斜或松动,这是矫正过程中需要利用或避免的,但在拔牙初期需要时间稳定。

  6. 颞下颌关节问题:

    拔牙过程中张口过大或时间过长,可能诱发或加重颞下颌关节紊乱(TMJ)症状,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有TMJ病史的患者需特别谨慎。

  7. 牙根折断:

    牙根可能非常弯曲或与骨粘连,导致拔除时牙根折断断在牙槽骨内,这通常需要手术取出,增加创伤和时间。

  8. 软组织损伤:

    可能损伤牙龈、舌、颊粘膜等软组织。

牙齿矫正拔牙特有的考量(与单纯拔牙不同)

  1. 拔牙位置的精确选择:

    正畸拔牙不是随便拔哪颗牙,而是基于精密的测量和模型分析,选择拔除哪些牙齿(通常是前磨牙)能最有效地解决拥挤、前突等问题,同时为剩余牙齿的移动创造最佳空间,选择错误可能导致矫正效果不佳或需要拔更多牙。

  2. 牙齿移动的不可逆性:
    • 一旦拔牙,这个空间就被永久“创造”出来了,如果后续矫正计划执行不当(如关闭间隙过快、力量过大),可能导致:
      • 牙根吸收: 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根被吸收变短,影响牙齿长期稳定性。
      • 牙龈萎缩/黑三角: 牙齿移动后,牙龈乳头(牙缝间的牙龈)高度不足,形成难看的黑三角,尤其在前牙区。
      • 牙齿移动不到位或过度: 间隙未能完全关闭或关闭过度,影响咬合和面型。
      • 咬合关系不良: 上下牙齿咬合关系未能达到稳定、功能良好的状态。
  3. 对面型的影响:
    • 正面观: 拔牙通常是为了解除拥挤或改善前突,正面脸型可能更协调(如改善“龅牙”),但如果拔牙量过大或设计不当,可能导致面中部过于凹陷(“瘪嘴”),影响美观。
    • 侧面观: 对于需要改善侧貌(如改善“凸嘴”)的患者,拔牙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但设计不当也可能导致侧貌改善不明显或过度凹陷。
  4. 治疗时间延长:

    拔牙后需要等待拔牙窝愈合(通常1-2个月),然后才能开始关闭间隙的移动,这会使整个矫正周期比不拔牙的病例稍长。

  5. 患者心理接受度:

    对很多人来说,拔牙是一个心理障碍,担心“少一颗牙”或“脸型变丑”,医生需要充分沟通解释拔牙的必要性和预期效果。

如何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1. 选择专业机构和医生:
    • 正畸医生: 必须是经过正规培训、经验丰富的口腔正畸专科医生,他们能准确判断是否需要拔牙、拔哪些牙、如何设计矫正方案。
    • 拔牙医生: 如果拔牙由正畸医生完成,需确保其具备拔牙技能;如果由口腔外科医生完成,需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两者密切沟通至关重要。
  2. 全面的术前评估:
    • 详细病史: 告知医生全身健康状况(心脏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免疫缺陷、长期用药史如抗凝药、骨质疏松药物等)、过敏史、吸烟史。
    • 精密检查: 包括口腔检查、X光片(全景片、头颅侧位片、根尖片)、模型分析、照片分析等,精确评估牙齿、骨骼、神经位置等。
    • 充分沟通: 医生应详细解释拔牙的必要性、具体方案、预期效果、潜在风险及替代方案(如果存在),患者应充分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 规范的拔牙操作:
    • 严格无菌操作。
    • 使用微创技术(如微创拔牙挺、超声骨刀等)减少创伤。
    • 操作轻柔,避免暴力。
    • 必要时进行拔牙窝清创和缝合。
  4. 严格的术后护理:
    • 遵医嘱咬棉球(通常30-60分钟)。
    • 术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漱口、吐口水、吮吸(如吸管)、剧烈运动。
    • 术后24小时后开始轻柔刷牙,但避开拔牙区。
    • 遵医嘱使用漱口水或药物。
    • 注意饮食(术后几天吃软食,避免患侧咀嚼,避免过热、过硬、辛辣刺激食物)。
    •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 如出现异常疼痛、肿胀加剧、出血不止等,及时复诊。
  5. 精细的矫正控制:

    拔牙后,正畸医生需要精确控制牙齿移动的速度、方向和力量,使用合适的矫治器(托槽、弓丝、橡皮筋等),定期复诊调整,确保牙齿按照计划移动,避免牙根吸收、牙龈萎缩等问题。

  6. 良好的患者配合:
    • 严格遵守医嘱进行口腔卫生维护(非常重要!防止龋齿和牙周炎,影响矫正效果和牙齿稳定)。
    • 按时复诊。
    • 正确佩戴橡皮筋等辅助装置。

牙齿矫正拔牙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牙齿移动相关问题等,在专业医生评估、规范操作、患者充分配合和良好术后护理的前提下,这些风险是可控的,对于许多存在严重拥挤、前突、咬合问题的患者来说,拔牙是获得稳定、美观、功能良好的矫正效果所必需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带来的长期口腔健康、功能和美观的益处,通常远大于拔牙本身的风险。

关键在于:不要因为害怕风险而拒绝必要的拔牙,也不要盲目接受拔牙,务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充分的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你的个性化矫正方案。 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拔牙是安全且有效的矫正手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