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新医保两定机构政策法规深度解析:从准入到管理,一文读懂关键要点
在全民医保时代,“医保两定机构”(即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直接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就医报销体验,也是医保基金安全运行的重要“闸门”,随着医保改革的深入推进,2025-2025年,国家及地方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医保两定机构政策法规,对准入标准、协议管理、基金监管、服务规范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最新政策文件,为两定机构从业者、医保管理人员及参保群众全面解读核心要点,助力合规运营、优化服务。

先读懂:“医保两定机构”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
“两定机构” 指经统筹地区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并经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定,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药服务并承担医保费用结算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
- 定点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等;
 - 定点零售药店:包括连锁药店、单体药店、超市内设药房等。
 
它们是医保服务的“终端窗口”,既是参保人获得报销服务的直接载体,也是医保基金支出的“主要出口”,据统计,2025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2.4万亿元,其中超90%通过两定机构结算,两定机构的规范管理直接关系到基金安全、群众就医权益和医保制度可持续性。
2025年政策新风向:两定机构管理迎来哪些重大调整?
准入更开放:破除壁垒,鼓励多元主体参与
2025年国家医保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保障定点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取消定点医药机构“数量限制”和“布局限制”,符合条件的各类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均可申请,简化申请材料,推行“告知承诺制”,将过去的多部门联审改为医保部门直接评估,缩短审批时限至45个工作日内(部分地区已压缩至30天)。
案例:2025年3月,某省医保局发布新政,允许互联网医院“线上+线下”一体化申请定点,备案后即可为参保人提供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医保结算,打破了传统医疗机构的空间限制。
管理更精细:从“准入审批”转向“协议全周期管理”
医保部门对两定机构的管理已从“准入审批制”全面转向“协议管理制”,2025年新版《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和《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医疗服务协议》重点强化了以下内容:
- 绩效考核:将“医疗服务质量”“参保人满意度”“基金使用效率”纳入核心指标,对低效、高耗的机构扣减或暂停医保结算;
 - 动态调整:建立“退出机制”,对年度考核不合格、严重违规的机构,直接解除协议;
 - 分级管理:对三甲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实行差异化考核,比如基层医疗机构侧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管理”,零售药店侧重“处方流转”“药品追溯”。
 
监管更智能:大数据+AI,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
2025年国家医保局上线“全国医保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两定机构的医保结算数据,实时识别异常行为,重点打击以下违规情形:
- 医疗机构:虚构医疗服务、串换药品(将非医保药品串换为医保药品)、过度检查/治疗、超标准收费;
 - 零售药店:刷医保卡套现、销售生活用品/化妆品、为非定点机构代结算、超范围经营(如无证销售处方药)。
 
技术手段:通过AI算法识别“同一人短期内多次高值检查”“同一处方重复报销”“药店结算数据与医疗机构处方不匹配”等异常,2025年全国通过智能监控系统追回医保基金超120亿元。
服务更便民:从“能报销”到“好报销”
政策明确要求两定机构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参保人体验:
- 医疗机构:推行“诊间结算”“床旁结算”,减少参保人垫付压力;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全国一卡通”;
 - 零售药店:落实“双通道”管理(定点医院和药店均可购买谈判药品),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长处方配送服务;推广电子处方流转,参保人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开方、药店购药、医保直接结算。
 
两定机构必看:合规运营核心要点
准入申请:别踩这些“坑”
- 硬件设施不达标:如医疗机构需配备符合标准的医保结算系统、HIS系统(医院信息系统),药店需具备与医保系统对接的扫码设备;
 - 人员资质不符:医师、药师需注册在本机构,零售药店执业药师需在职在岗(不得挂证);
 - 违规历史未整改:近3年内有医保骗保、重大医疗事故等记录的机构,一律不予定点。
 
协议履行:这6类行为直接“出局”
根据2025年医保协议,两定机构存在以下行为将被解除协议,并列入“失信名单”:
- 拒绝为参保人提供医保服务(如推诿重症患者、拒绝异地就医结算);
 - 故意制造“假病历、假处方、假票据”骗取医保基金;
 - 超出医保支付范围提供服务(如无指征开展高值检查);
 - 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分解住院;
 - 为参保人利用医保卡套现、套购物品提供便利;
 - 未按规定保存病历、处方、费用清单等资料(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
 
应对监管:主动自查+技术赋能
- 定期自查:每月对医保结算数据进行分析,重点核查“异常高费用项目”“超适应症用药”“重复收费”等;
 - 系统升级:安装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对处方、医嘱进行事前提醒,避免违规;
 - 人员培训:组织医保政策、编码规则(如医保疾病诊断编码ICD-10、医疗服务项目编码)培训,确保医护人员、药师熟悉政策。
 
参保人如何选择靠谱的两定机构?
作为参保人,可通过以下方式选择优质两定机构:
- 查询资质: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当地医保局官网,输入机构名称即可查询是否定点、等级、违规记录;
 - 关注服务:优先选择开通“异地就医结算”“门诊慢特病报销”“双通道药品”服务的机构;
 - 举报违规:若发现机构存在刷卡套现、乱收费等行为,可拨打12393医保热线或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举报,查实后最高奖励10万元。
 
未来趋势:两定机构如何抓住政策红利?
随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基金“按价值付费”理念的推进,两定机构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 医疗机构:加强学科建设,推广日间手术、微创技术,降低成本;做实家庭医生签约,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慢病管理能力;
 - 零售药店:转型“专业药房”,配备专业药师开展用药指导;对接医院处方流转平台,承接处方外流业务;探索“药事服务+健康管理”模式,如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血糖监测、用药提醒等增值服务。
 
医保两定机构政策法规的核心逻辑是“规范促发展、服务惠民生”,对机构而言,合规是生存底线,创新是发展出路;对监管部门而言,需在“严监管”与“优服务”间找到平衡;对参保人而言,选择合规机构、主动参与监督,才能共同守护“救命钱”。
互动话题:您所在的机构在医保管理中遇到过哪些难题?欢迎留言讨论,获取专业解答!
(注:本文政策依据参考国家医保局《2025年医疗保障工作要点》《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2025版)》《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医疗服务协议(2025版)》及各地医保局实施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