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保尽保”到“长效护航”,你的权益一文读懂
2025年以来,新冠疫情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严峻考验,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国家医保政策作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安全网”,在疫情不同阶段精准发力,既解决了“急难愁盼”的救治费用问题,又为常态化防控筑牢了保障基石,作为医疗医保政策研究专家,本文将系统梳理新冠期间国家医保政策的核心举措、实施逻辑及对民众的实际影响,帮你全面了解“新冠治疗到底花不花钱”“医保如何支撑疫情防控”等关键问题。

应急响应期:“两个确保”筑牢救治保障底线,让患者“零顾虑”就医
疫情初期,面对未知病毒和可能的医疗费用负担,国家医保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打出“政策组合拳”,核心目标明确: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医疗机构不因费用问题影响救治,这一阶段,政策以“应急托底”为核心,展现出极强的兜底能力。
临时纳入医保目录:新冠治疗“药费全包”
2025年1月,国家医保局迅速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推荐的药品、诊疗项目临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明确“目录内费用全额报销”,截至2025年,国家医保局已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至第十版)更新,将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血必净注射液、安宫牛黄丸等中西药,以及ECMO体外膜肺氧合、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等关键治疗技术纳入医保。
关键数据:据国家医保局统计,2025-2025年,全国新冠患者医保结算总费用超180亿元,医保基金支付占比超70%,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约15万元,医保基金支付比例达80%以上,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兜底,真正实现“治疗有保障,个人少花钱”。
“先救治后结算”:打破费用与救治的“隐形壁垒”
为避免患者因担心费用延误救治,国家医保局联合卫健委等部门推行“先救治后结算”政策,患者无需缴纳住院押金,直接由医疗机构垫付费用,再与医保部门结算,这一政策尤其惠及异地患者、低收入群体等特殊人群,确保“不管在哪治、不管是谁治,该治的必须治”。
典型案例:2025年上海疫情期间,一位从外地来沪务工的新冠重症患者,因无本地医保卡,通过“先救治后结算”政策接受ECMO治疗,总费用超20万元,医保基金支付18万元,个人自付部分由财政补助,全程未因费用问题影响治疗。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让患者“少跑腿、少垫钱”
疫情初期,大量异地患者(如返乡人员、务工人员)面临就医报销难题,国家医保局迅速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将新冠患者救治费用全部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取消异地备案限制,患者只需凭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保卡,即可在异地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无需回参保地报销。
政策效果:2025-2025年,全国新冠患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超120万人次,结算金额超30亿元,平均为患者节省跑腿报销时间约15天,大幅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事务性负担”。
常态化防控期:从“应急兜底”到“机制优化”,医保服务“不打烊”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国家医保政策从“应急响应”转向“长效支撑”,重点优化医保服务、完善保障机制,确保疫情防控与日常医疗需求“两手抓、两不误”。
新冠疫苗及接种费用“全民免费”,筑牢免疫屏障
2025年12月,国家医保局宣布新冠疫苗及接种费用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承担,个人无需付费,截至2025年,全国已接种超34亿剂次新冠疫苗,医保基金累计支出超2000亿元,实现了“疫苗全民免费接种”的承诺,为构建群体免疫屏障提供了坚实保障。
政策逻辑:疫苗是预防新冠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医保基金承担费用,既体现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也降低了接种门槛,提升了接种意愿。
互联网医保服务扩容:疫情期间“不见面就医”
为减少线下聚集风险,国家医保局推动互联网诊疗医保支付政策落地,明确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机构开具的新冠相关处方药,可享受医保报销,2025年,进一步将互联网复诊、线上购药等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患者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医保结算。
数据支撑:2025年,全国互联网医保诊疗服务超3亿人次,其中新冠相关服务占比超20%,平均为患者节省往返医院时间2小时以上,尤其方便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行动不便人群。
医保经办服务“线上办、自助办”:疫情期间“不见面办”
疫情期间,国家医保局大力推行“不见面”经办服务,参保登记、信息查询、异地备案、报销申请等200余项业务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办理,线下经办大厅实行“预约办理”“分时段办理”,减少人员聚集。
便民举措:跨省异地就医备案从原来的“线下提交材料”简化为“线上填写信息,即时审核通过”,审核时间从5个工作日缩短至“秒批”,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
后疫情时代:从“疫情防控”到“平急结合”,构建重大疫情医保长效机制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国家医保局着眼长远,推动建立“平急结合”的重大疫情医保应对机制,既应对当前疫情风险,也为未来可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经验。
重大疫情医保应急机制:从“临时应对”到“制度储备”
2025年,国家医保局联合财政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建立重大疫情医保应急机制的通知》,明确“重大疫情发生时,医保基金可实行预付制,确保医疗机构资金周转;诊疗方案内药品和诊疗项目临时纳入医保目录,不设个人自付比例;对重症患者医疗费用,实行医保基金、财政、社会救助等多重保障”,这一机制将疫情期间的“有效做法”制度化,提升了应对突发疫情的响应速度和保障能力。
公共卫生与医保衔接:从“治疗保障”到“预防为主”
国家医保局推动医保基金支持公共卫生服务,例如将新冠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康管理”模式,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等服务,按人头或病种付费,引导医疗机构从“治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
政策亮点:2025年,多地试点将新冠康复患者纳入慢性病管理,医保基金支付肺功能康复、心理疏导等费用,降低“长新冠”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医保基金可持续性:在“保障有力”与“稳健运行”间找平衡
疫情期间,医保基金累计支出超2000亿元(含新冠治疗、疫苗等),但通过“基金池”统一调剂、财政补助、动态调整目录等措施,确保了基金总体安全,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25年医保基金结余超3.2万亿元,可支付月数达14个月,高于国际推荐的6个月安全线,为长期保障提供了坚实基础。
政策红利直达你我:这些“医保权益”请务必了解
新冠期间的国家医保政策,不仅是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更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以下这些“干货”知识,建议收藏备用:
新冠治疗现在还报销吗?
答:根据现行政策,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仍继续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参保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新冠治疗费用,医保按规定报销,个人自付部分由财政补助(符合条件者)。
异地看新冠,医保怎么结算?
答:参保人员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等线上渠道,异地就医备案(备案有效期原则上1年),在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凭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保卡直接结算,无需回参保地报销。
新冠康复费用能走医保吗?
答:新冠康复相关的肺功能检查、呼吸康复治疗、心理疏导等费用,若符合医保目录范围(如《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且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可按规定由医保基金支付,部分地区已将“长新冠”康复治疗纳入医保支付试点,具体可咨询当地医保部门。
医保电子凭证怎么用?
答:医保电子凭证是参保人的“电子医保卡”,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微信、支付宝等渠道申领,就医时,出示医保电子凭证即可完成挂号、缴费、取药、结算等全流程,无需携带实体卡,尤其方便疫情期间“无接触”就医。
医保政策,始终是你最坚实的“健康后盾”
从疫情初期的“应保尽保、应治尽治”,到常态化防控的“服务优化、机制完善”,再到后疫情时代的“平急结合、长效护航”,国家医保政策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用制度创新破解难题,用基金托底守护生命,随着医保制度的持续完善,这张“民生保障网”将更加密实,为每个人抵御疾病风险、追求健康生活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如果你对医保政策有更多疑问,可拨打全国医保服务热线12393,或关注当地医保部门官网、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医保在你身边,健康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