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医药医保政策落实全景报告:从“纸上政策”到“民生红利”,这些变化与你息息相关!
“以前看中医总觉得自费贵,现在针灸、推拿能报销,中药饮片还能报70%,真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家住北京朝阳区的王阿姨最近因肩周炎在社区中医馆接受治疗,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减少了近一半,她的感慨道出了越来越多人的心声。

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离不开医保政策的“硬支撑”,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支持中医药医保落地的政策密集出台,但“政策红利”如何从“文件”走进“现实”?普通民众、中医机构、从业者能享受到哪些实实在在的便利?本文将从政策框架、落地进展、现存问题、未来趋势四大维度,为你全面解析中医药医保政策的“落实答卷”。
政策框架:从“顶层设计”到“细则落地”,中医药医保“路线图”已清晰
中医药医保政策的落实,首先得益于国家层面“组合拳”式的顶层设计,自202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以来,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国家定方向、地方抓落实”的分层推进机制。
国家层面:明确“三个扩大、一个倾斜”
2025年,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当前中医药医保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核心可概括为“三个扩大、一个倾斜”:
- 扩大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以及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诊疗项目(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中药饮片(约1000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明确中药饮片报销比例不低于西药;
- 扩大支付方式改革覆盖:对中医医疗机构DRG/DIP付费系数给予上浮(普遍上浮5%-15%),鼓励“打包付费”中体现中医特色;
- 扩大用药保障:将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中成药、民族药纳入支付范围,鼓励地方将中药制剂(医院制剂)纳入医保支付;
- 向基层和薄弱环节倾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中医医疗服务,报销比例提高5-10个百分点,引导“小病在社区、康复在基层”。
地方层面:因地制宜“出实招”
在国家框架下,各省份结合本地中医药资源禀赋,出台细化措施。
- 浙江省:将100个中医优势病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等)纳入按病种付费,单病种付费标准上限提高20%;
- 广东省:对中医医院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比同级综合医院提高5%,并将“中医治未病”项目(如体质辨识、穴位敷贴)纳入医保;
- 四川省:在基层推广“中医日间病房”,参保人在中医医疗机构接受24小时内观察治疗,按住院政策报销,无需住院;
- 甘肃省:对52种中药材(当归、黄芪、党参等)实行“产地直供+医保报销”,降低中药饮片价格。
落实进展:从“政策试点”到“全面开花”,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两年多来,中医药医保政策从“纸面”走向“地面”,在多个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普通民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报销范围更广:“中医项目+中药饮片”双扩容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底,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平均报销项目数量达150项以上,较2025年增长30%;中药饮片报销范围覆盖90%以上的《中国药典》品种,平均报销比例达50%-70%(部分地区如云南、青海对部分饮片报销比例达80%)。
“以前颈椎疼做针灸,一次自费200多元,现在医保能报120元,一年下来能省上千元。”在上海某私企工作的白领李女士说,随着推拿、拔罐等中医项目纳入报销,她每月一次的“中医调理”不再“望价却步”。
支付方式更活:“中医特色”获政策“加分”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是当前医保付费的核心,而中医医疗机构因“非手术、治疗周期长、疗效慢”的特点,曾面临“吃亏”困境,为此,多地明确对中医医疗机构DRG/DIP付费系数“上浮”:例如北京对中医医院DRG组付费系数上浮12%,南京对中医优势病种DIP支付标准提高15%,有效缓解了“中医服务不划算”的问题。
“以前按病种付费,我们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针灸+康复套餐’总成本超了标准,医院要亏本;现在系数上浮后,成本覆盖还有结余,医生和患者都有积极性。”北京某三甲中医院康复科主任表示。
基层服务更便捷:“家门口看中医”成为现实
为引导“首诊在基层”,多地提高基层中医服务报销比例,例如河南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针灸、推拿服务报销比例提高至75%,比同级综合医院西医服务高10%;浙江在100个县域医共体试点“中医一体化管理”,参保人在基层中医馆开中药,可直接刷医保卡,药品由县级中医院统一配送,确保“药真、价优、能报销”。
“以前去大医院看中医要排队挂号,现在社区中医馆就能开方、抓药、针灸,医保还能多报,我们老年人太方便了!”杭州某社区72岁的陈爷爷说,他家步行5分钟就是中医馆,去年通过中医调理,高血压药量都减少了。
中药制剂更惠民:“医院秘方”进入医保目录
中药制剂(医院制剂)是中医临床的特色,但此前因“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多数需自费,多地逐步将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例如湖南省将120种中药制剂纳入医保,覆盖骨伤科、妇科、儿科等领域;广东省对80种中药医院制剂实行“按项目付费”,报销比例达60%-80%。
“我们医院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鼻敏灵合剂’,临床用了20年,以前患者自费一疗程要800元,现在纳入医保后,个人只需掏200多元。”湖南某中医院制剂科负责人说,政策让“老秘方”惠及更多患者。
现存问题: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仍需打通
尽管中医药医保政策落实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地区、领域仍存在“落地难”“落实慢”的问题,成为制约政策红利释放的“堵点”。
报销范围“不统一”:跨省异地就医“报销难”
各省中医项目、中药饮片的报销范围和比例存在差异,例如某省将“小儿推拿”纳入报销,但邻省未纳入;某省对“中药配方颗粒”报销比例为50%,而另一省仅30%,这导致跨省异地就医的参保人(如随迁老人、外出务工人员)常面临“本地能报、异地不能报”的困境。
“我妈跟着我在广东生活,她在老家做的针灸治疗,回湖南报销时说‘项目不符’,最后只能自费。”在广州工作的湖南籍市民张先生说。
基层服务能力不足:“有政策,没医生”
提高基层中医服务报销比例的初衷是引导患者下沉,但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面临“中医医生少、设备简陋、药品种类不全”的问题,导致“报销比例虽高,但看不了病”,例如某西部省份的乡镇卫生院,仅有1名中医医生,中药饮片品种不足200种,无法满足患者需求。
“我们想开中药,但卫生院没药;想去大医院,又怕报销比例低。”某县域居民王先生的吐槽,反映了基层中医服务的“供需错配”。
中药饮片质量与定价“两难”:报销审核“严进宽出”
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影响疗效,但部分医疗机构存在“以次充好”“硫磺熏蒸”等问题,而医保部门对中药饮片的报销审核偏重“处方合规性”,对质量追溯机制不健全,导致“劣质药也能报销”,中药饮片定价机制不完善,部分名贵中药材(如人参、藏红花)价格虚高,医保基金压力大。
“同样的黄芪,有的药店卖80元/公斤,有的卖150元/公斤,但医保报销时都按同一个标准,患者自然选便宜的,但质量可能没保障。”某医保局工作人员坦言。
中医医疗机构“准入难”:医保定点“隐形门槛”
尽管政策鼓励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但部分地区仍存在“隐形门槛”:例如要求中医医院“三甲”资质、床位数达到一定规模,或对中医诊所的“执业年限”“场地面积”设置过高标准,导致部分小型中医诊所、特色中医馆无法接入医保,患者只能自费就诊。
“我们中医馆开了10年,针灸、推拿技术口碑很好,但申请医保定点时,因‘床位数不足30张’被拒,只能眼睁睁看着患者流失。”某中医馆负责人无奈地说。
未来趋势:从“保基本”到“促优质”,中医药医保将迎三大升级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和中医药振兴发展加速推进,中医药医保政策将向“更精准、更高效、更惠民”方向升级,未来可能出现三大趋势:
支付方式改革“中医化”:探索“按疗效付费”“按病种包干”
当前DRG/DIP付费主要基于“西医诊疗逻辑”,未来将探索建立“中医特色支付体系”:例如对针灸、推拿等中医项目按“次付费”,对中医优势病种(如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胃炎)实行“按疗效付费”——若治疗效果达标,医保全额支付;若未达标,仅支付部分费用,试点“中医治未病”按人头付费,鼓励医疗机构“防病于未然”。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中医化”:打破“地域壁垒”
针对跨省异地就医报销难问题,国家医保局已将中医项目、中药饮片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2025年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实现“所有省份、所有中医项目、所有中药饮片”跨省直接结算,建立“全国中医药医保信息平台”,统一报销目录和审核标准,让参保人“全国看中医,报销无差别”。
中医药服务“分层化”:基层“保基本”,医院“促优质”
未来将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中医医保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提供“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普惠性服务,报销比例保持高位;中医医院(尤其是三甲中医医院)重点发挥“疑难杂症诊疗、中医特色技术攻关”作用,医保支付向“高难度、高疗效”的中医项目倾斜,满足群众“看好中医”的需求。
实用指南:普通民众如何“用足”中医药医保政策?
作为普通民众,如何才能充分享受中医药医保政策红利?这里为你整理一份“实用攻略”:
确认“定点机构”:就诊前先查“医保定点资质”
参保人需在医保定点中医医疗机构(或定点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就诊,才能享受报销,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当地医保局官网或电话(12393)查询定点机构名单,避免“白跑一趟”。
了解“报销目录”:不同项目报销比例不同
- 中医诊疗项目:针灸、推拿、拔罐等通常报销50%-70%,具体以当地政策为准;
- 中药饮片:多数地区报销50%-70,部分紧缺饮片(如冬虫夏草)可能不报销;
- 中成药:需在《国家医保目录》范围内,如连花清瘟颗粒、丹参滴丸等,报销比例与西药一致。
保存“票据凭证”:报销必备“四件套”
报销时需准备:医保电子凭证/社保卡、身份证、费用清单(含中医项目、中药饮片明细)、发票(或电子发票),异地就医还需提前备案(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线上备案)。
善用“基层服务”:小病、慢性病首选社区中医馆
基层中医服务报销比例更高,且方便快捷,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可在社区中医馆接受“中药+针灸”调理,减少西药依赖,降低医疗负担。
让“中医红利”照亮民生健康路
从“政策条文”到“患者账单”的减负,从“医院考核”到“医生激励”的优化,中医药医保政策的落实,既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当前,政策落地虽仍有“堵点”,但方向已明、路径已清——随着支付方式改革深化、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异地结算便利化,中医药必将在“治未病、治已病、促康复”中发挥更大作用,让更多人“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让“中医红利”真正照亮民生健康路。
你所在地的中医药医保政策落实得如何?有哪些就医体验或困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我们一起为政策完善建言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