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医保DRG付费四大核心落地,医院如何应对?影响几何?

医保DRG付费政策四大核心:从分组到协同的全链路解析,医院与患者必读

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入“深水区”,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已成为全国医保管理的“核心抓手”,作为替代传统“按项目付费”的创新模式,DRG通过“打包付费、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机制,倒逼医疗机构提升效率、控制成本、优化质量,但不少医院管理者、临床医生乃至患者对DRG的认知仍停留在“分组付费”的表层,对其背后的四大核心逻辑缺乏系统理解,本文结合国家最新政策导向与地方实践,深度解析DRG付费的四大核心,助你全面掌握政策本质,应对改革挑战。

医保DRG付费四大核心落地,医院如何应对?影响几何?-图1

核心一:科学分组——DRG付费的“地基逻辑”

定义:DRG分组是付费的前提与基础,即根据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方式、资源消耗、年龄、并发症等因素,将临床相似、资源消耗相近的病例分为同一组,每组设定统一的付费标准。
政策要求:国家医保局发布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建立全国统一的DRG分组体系”,目前全国已推广CHS-DRG(国家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分组方案,覆盖所有住院病例,分组数量约1000组(根据地区差异微调)。
关键细节

  • 分组维度:以“疾病诊断(MDC)+手术操作(ADRG)+细分组(DRG)”三级架构为核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分为不同ADRG,再结合年龄、有无并发症等细分为DRG组。
  • 动态调整:分组并非一成不变,每年会根据临床实际、医疗技术发展进行优化,2025年国家医保局已新增“肿瘤靶向治疗”“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相关分组,确保分组覆盖临床需求。
  • 区域差异:在统一分组框架下,各省可结合本地疾病谱、医疗资源特点进行“本地化微调”,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可能增加复杂手术分组,偏远地区侧重常见病分组。

实践意义:科学分组是DRG公平性的保障,若分组不合理(如高倍率病例、复杂病例未单独分组),可能导致医院因“高成本低分组”亏损,或出现“高套组”(将简单病例归入高付费组)的道德风险,医院需建立“临床-病案-医保”协同的分组质控机制,确保入组准确率。

核心二:标准付费——DRG付费的“引擎驱动”

定义:在科学分组基础上,为每个DRG组设定“基准付费标准”,医保基金按此标准向医院支付费用,实际医疗费用低于标准则结余留用,高于标准则由医院承担(特殊病例除外)。
政策要求:付费标准制定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主要依据三方面数据:

  1. 历史数据:近3年某DRG组病例的平均费用、结构(药品、耗材、检查占比);
  2. 权重系数:反映不同DRG组的资源消耗差异,心脏搭桥手术”组权重远高于“单纯阑尾炎”组;
  3. 医保基金预算:结合地区医保基金收支情况、医疗费用增长控制目标,动态调整付费标准。

关键细节

  • 付费公式:某DRG组付费标准=该组权重×地区医保基金支付单元×病例权重调整系数(如年龄、并发症)。
  • 结余留用与超支分担:医院可通过优化诊疗路径降低成本,结余资金可用于人员绩效、设备更新等;若因收治重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导致超支,可申请“合理超支补偿”,但需提供完整病历证据。
  • 例外机制:对于住院天数超30天、费用超3倍均值等“ outlier病例”,实行“按床日付费”或“按项目付费”兜底,避免医院推诿重症患者。

实践意义:标准付费是DRG“控费提质”的核心,医院需从“收入驱动”转向“成本管控”,例如通过临床路径标准化减少不必要检查、使用国产耗材替代进口、缩短平均住院日(DRG付费下,住院日越长成本越高,但付费标准不变),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DRG实施后,其单病种平均住院日从8.5天降至6.2天,次均费用下降12%。

核心三:质量监管——DRG付费的“安全阀”

定义:DRG付费并非“唯成本论”,而是要求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控制费用,通过建立“质量+费用”双重考核机制,防止医院为降成本减少必要诊疗或推诿患者。
政策要求:国家医保局明确DRG付费需坚持“三个导向”:质量导向、临床导向、群众导向,考核指标覆盖医疗质量、服务效率、患者体验三大维度:

  • 医疗质量: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低风险组死亡率(反映医疗安全)、30天再住院率(反映诊疗连续性);
  • 服务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CMI值(病例组合指数,反映病例复杂程度);
  • 患者体验:满意度调查、投诉率、费用透明度。

关键细节

  • 智能监管:依托全国医保信息平台,对DRG病例进行“事前提醒、事中监控、事后审核”,例如对“高套组”(如将‘肺炎’归入‘肺炎伴脓毒症’)实时预警,对“分解住院”(将一次住院拆分为多次)进行大数据筛查。
  • 信用评价:将DRG执行情况纳入医院医保信用等级评定,对违规医院(如高套组、推诿重症)扣除保证金、暂停医保资质,严重者纳入“黑名单”。
  • 患者权益保障:要求医院公示DRG分组、付费标准、费用构成,患者有权查询自身诊疗路径的合理性,避免“被过度治疗”或“被少治疗”。

实践意义:质量监管是DRG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某省试点数据显示,实施DRG后,低风险组死亡率从0.8%降至0.5%,患者满意度提升9个百分点,证明“控费”与“提质”可并行不悖。

核心四:协同治理——DRG付费的“生态支撑”

定义:DRG改革涉及医保、卫健、医院、患者等多方主体,需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医院主责、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形成改革合力。
政策要求:《“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提出,要“健全DRG/DIP付费多元协商机制”,具体包括:

  • 部门协同:医保部门负责付费标准制定与监管,卫健部门负责医疗质量与临床路径规范,财政部门保障医保基金可持续,形成“政策组合拳”;
  • 医院主责:医院需成立DRG管理办公室,整合临床、病案、财务、信息等部门,建立“临床诊疗-成本核算-绩效分配”闭环管理体系;
  • 社会参与:鼓励行业协会制定临床路径标准,患者代表参与政策评估,媒体加强政策解读,营造“共建共享”的改革氛围。

关键细节

  • 动态协商机制:定期召开“医保-医院协商会”,根据医院反馈调整分组与付费标准,例如某省针对“血液透析”DRG组,因患者并发症差异大,将原1个组细分为“伴并发症”“无并发症”2个组,减轻医院成本压力。
  • 医院内部协同:临床科室需按DRG要求优化诊疗方案,病案室确保编码准确(直接影响入组),财务部门实时监控成本,信息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形成“多科联动”机制。
  • 患者引导:通过医保政策宣传,让患者理解“DRG付费≠降低医疗质量”,避免因“担心费用被压缩”而拒绝必要治疗。

实践意义:协同治理是DRG改革落地的“润滑剂”,某试点城市通过“部门联席会议+医院联盟+患者监督”模式,DRG入组准确率从75%提升至92%,医院改革抵触情绪明显下降,证明“共治”才能“共赢”。

医院与患者如何应对DRG改革?

对医院管理者:

  1. 强化成本管控:建立病种成本核算体系,重点监控药品、耗材占比,推广临床路径管理;
  2. 提升编码质量:加强病案编码员培训,确保疾病诊断与手术操作编码准确(直接影响入组与付费);
  3. 优化绩效分配:将DRG结余、CMI值、质量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引导科室主动提质增效。

对患者:

  1. 理解政策本质:DRG付费是医保基金支付方式改革,不会影响基本医疗服务,反而因医院效率提升,就医体验可能改善(如等待时间缩短);
  2. 关注费用透明:医院需公示DRG分组与费用构成,患者有权对异常费用提出质疑;
  3. 配合临床路径:按医生建议规范诊疗,不主动要求“不必要的检查或药品”,既保障自身健康,也助力医保基金可持续。

DRG付费政策的四大核心——科学分组、标准付费、质量监管、协同治理,构成了“分组有依据、付费有标准、质量有保障、改革有合力”的完整体系,对医院而言,DRG既是挑战(成本管控压力),也是机遇(提升管理效率、优化医疗结构);对患者而言,DRG意味着更公平的医保基金分配、更透明的医疗费用、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准确把握四大核心逻辑,将成为医疗机构适应新时代医保管理的“必修课”。

政策延伸:2025年国家医保局将重点推进DRG付费“提质增效”,包括扩大试点范围、完善分组体系、强化智能监管,医院与患者需持续关注政策动态,提前布局改革应对。

(注:本文政策依据参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5年)》《“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及国家医保局公开文件,数据来源于试点地区统计与行业调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