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种植内提”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上颌窦内提升术,它是牙种植手术中一种常见的骨增量技术,专门用于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主要是垂直高度不足)的问题。

详细解释
-
核心问题:上颌窦底骨量不足
- 上颌窦是位于上颌骨内的空腔,就像头骨里的“小房间”。
- 在上颌后牙区(后槽牙位置),牙槽骨(牙齿生长的骨头)的顶部常常紧邻甚至部分突入上颌窦腔内。
- 当牙齿缺失后,牙槽骨会逐渐吸收(萎缩),导致剩余的牙槽骨高度不足以安全地植入种植体(种植牙的“人工牙根”)。
- 直接在这种骨量不足的区域强行种植,风险很高:种植体可能穿入上颌窦腔,引起感染、疼痛、长期炎症,甚至导致种植失败。
-
“内提”的含义:上颌窦内提升术
- “内”:指手术操作是在牙槽嵴顶(缺牙区牙槽骨的顶部) 进行,是内部操作。
- “提”:指提升上颌窦底的骨壁和其上方的上颌窦粘膜(窦膜)。
- 目的:通过手术手段,将上颌窦底骨壁和其上方的粘膜(称为上颌窦粘膜或上颌窦膜)整体向上推起,在骨壁和粘膜之间创造出一个新的空间,然后在这个空间内植入骨移植材料(骨粉),骨粉会逐渐与自身骨组织融合,增加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为种植体提供足够的骨支持。
-
手术过程简述(关键步骤):
- 切口与翻瓣:在缺牙区牙槽嵴顶做切口,翻开牙龈和骨膜,暴露牙槽骨。
- 开窗:在牙槽嵴顶,使用专用球钻等工具,开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窗口(直径通常在几毫米到1厘米左右),直达上颌窦粘膜。
- 分离粘膜:用精细的器械(如骨膜剥离器、超声骨刀)小心地将上颌窦粘膜从其下方的骨壁上完整地分离下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需要技巧的步骤,因为窦膜非常薄(像纸一样),一旦破裂,手术就复杂了。
- 向上提升:用钝头的器械(如专用提升器)小心地将分离好的粘膜连带其下方的骨壁一起向上、向内推起,形成一个“帐篷”样的结构,提升的高度取决于需要增加的骨量(通常几毫米)。
- 植入骨粉:在提升后形成的骨-粘膜间隙中,填入骨移植材料(骨粉)。
- 放置屏障膜(可选):有时会在骨粉表面覆盖一层可吸收的胶原膜,防止骨粉流失,并引导骨组织生长。
- 关闭窗口:用可吸收缝线或骨替代材料将开窗处的小窗口封闭。
- 缝合:将牙龈瓣缝合关闭。
-
与“外提”的区别:
- 上颌窦外提升术:这是另一种处理上颌窦骨量不足的方法,它是在上颌窦侧壁(靠近脸颊一侧)开一个较大的窗口,直接进入上颌窦腔,将粘膜从窦腔内壁完整剥离并向上推起,然后填入大量骨粉,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期可能稍长。
- “内提” vs “外提”:
- 入口位置:内提在牙槽嵴顶(内部);外提在上颌窦侧壁(外部)。
- 创伤大小:内提通常创伤更小,切口更小。
- 提升高度:内提通常提升的高度有限(一般小于5mm),适合骨量轻度到中度不足;外提升可以提升更大的高度(可达10mm以上),适合骨量严重不足。
- 同期种植:内提有时可以在提升的同时植入种植体(取决于骨条件和医生判断);外提升通常需要等待骨粉愈合几个月后才能再植入种植体(两阶段手术)。
- 手术难度:内提对医生分离窦膜的精细操作要求极高,因为空间小、视野有限;外提视野相对开阔,但操作区域也更大。
-
“内提”的优势:
- 创伤小:切口小,手术时间相对短。
- 恢复快:术后肿胀、疼痛通常较外提轻,恢复期短。
- 可同期种植:在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一次手术完成提升和种植,缩短治疗周期。
- 避免进入上颌窦腔:操作主要在牙槽骨内进行,理论上降低了污染上颌窦腔的风险(但窦膜破裂风险依然存在)。
当医生在种植牙咨询或方案中提到“牙种植内提”时,99%的可能性是指“上颌窦内提升术”,这是一种微创的、在牙槽嵴顶进行的、通过向上推起上颌窦底骨壁和粘膜来增加骨量的技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主要是垂直高度不足)的有效方法,它创伤小、恢复快,是种植牙领域非常成熟和常用的技术。
重要提示: 是否需要做“内提”以及具体采用哪种骨增量技术(内提、外提或其他如骨劈开、GBR等),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口腔种植医生根据你的具体口腔情况(CBCT影像评估、骨量、粘膜状况、全身健康状况等)来综合判断和制定方案,务必与你的主治医生充分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