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牙齿矫正病例本如何记录矫正全程与效果?

一份完整、规范的牙齿矫正病例本通常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牙齿矫正病例本如何记录矫正全程与效果?-图1

患者基本信息

  1. 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 基础身份信息。
  2. 联系方式: 电话、邮箱、地址。
  3. 主诉: 患者最主要的就诊原因(如“牙齿不齐”、“地包天”、“牙齿前突”、“咬合不好”等)。
  4. 现病史:
    • 何时开始注意到牙齿或咬合问题?
    • 问题是否逐渐加重?
    • 是否有正畸治疗史(包括时间、矫治器类型、医生、结果)?
    • 是否有正颌手术史?
    • 是否有颞下颌关节问题史(疼痛、弹响、张口受限)?
    • 是否有口腔不良习惯(吮指、咬唇、口呼吸、吐舌等)?
    • 是否有牙周病史、正畸治疗史?
    • 是否有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出血性疾病、心脏病等)?
    • 是否正在服用药物?
    • 是否有过敏史(药物、材料等)?
    • 是否有吸烟或夜磨牙习惯?
  5. 既往史: 全身性疾病史、手术史、外伤史等。
  6. 家族史: 特别是错颌畸形家族史、遗传病史。

临床检查与记录

这是病例本的核心部分,需要详细、客观、全面地记录:

  1. 口外检查:
    • 面部软组织: 面型对称性、比例(面高、面宽)、唇部形态、丰满度、颏部形态。
    • 颞下颌关节: 关节区触诊、张口度、张口型、关节弹响/杂音、压痛。
    • 口唇: 休息位、自然位、微笑位时的唇齿关系(如露龈笑、开唇露齿)。
    • 面部轮廓: 侧面观(突度、凹陷)、正面观(对称性)。
  2. 口内检查:
    • 口腔卫生状况: 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有无牙结石、龋齿情况。
    • 牙齿:
      • 数目: 是否存在先天缺牙(如上颌侧切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多生牙。
      • 形态: 牙冠形态异常(锥形牙、融合牙、畸形中央尖)、釉质发育不全、氟斑牙、四环素牙等。
      • 位置: 牙齿萌出情况(萌出顺序、时间)、错位(唇/颊舌向、近远中向、高位/低位、扭转、倾斜)。
      • 大小: 牙齿大小异常(过大牙、过小牙)。
    • 牙弓: 上下牙弓形态(尖圆、方圆、卵圆)、大小、对称性、牙弓长度、宽度。
    • 咬合关系:
      • 覆合: 上前牙覆盖下前牙垂直向的程度(深覆合、浅覆合、开合)。
      • 覆盖: 上前牙切缘至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离(深覆盖、对刃、反覆盖)。
      • 中线: 上下牙弓中线是否一致,与面部中线的关系。
      • 磨牙关系: 安氏分类(I类、II类1分类、II类2分类、III类)。
      • 尖牙关系: I类、II类、III类。
      • 牙列拥挤度/间隙: 上下牙弓总拥挤度(mm)、是否存在间隙。
      • Spee氏曲线: 深度、方向。
      • 补偿曲线: 深度、方向。
    • 牙周组织: 牙龈颜色、形态、质地,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牙槽骨状况(结合X线片)。
    • 口腔黏膜: 有无溃疡、白斑、红斑等异常。
    • 舌体: 大小、形态、位置(是否过大、低位、后缩)。
    • 发音功能: 是否受牙齿或咬合影响。

诊断记录

  1. 主诊断: 核心问题(如:安氏II类1分类错合,伴有深覆盖、深覆合、轻度拥挤)。
  2. 次要诊断/伴发问题: 如牙周健康风险、颞下颌关节紊乱、口腔不良习惯等。
  3. 病因分析: 骨性因素、牙性因素、功能性因素、不良习惯、遗传因素等。
  4. 治疗难度评估: 根据问题的复杂性、患者配合度、全身健康状况等综合评估。

影像学检查

  1. 全景片: 观察全口牙齿发育、萌出情况、牙根形态、位置、牙槽骨状况、恒牙胚位置、多生牙、埋伏牙、根尖周病变等。
  2. 头颅侧位片:
    • 头影测量分析: 这是正畸诊断和计划制定的关键工具。
    • 常用测量项目:
      • 骨性指标:SNA角(上颌突度)、SNB角(下颌突度)、ANB角(上下颌突度差异)、Wits值、MP-FH角(下颌平面角)、Y轴角、OP-FH角(平面角)等。
      • 牙性指标:U1-SN角(上中切牙突度)、L1-MP角(下中切牙倾角)、U1-NA距、L1-NB距、U1-L1角(上下中切牙角)等。
      • 软组织指标:上唇突度、下唇突度、颏唇沟深度等。
    • 描片与测量: 通常在专门的描图纸上进行手工或计算机测量分析。
  3. 根尖片: 特定牙齿的详细检查,如根尖周状况、根管治疗情况、牙根吸收等。
  4. 曲面断层片(全景片)与CBCT: 对于复杂病例(如埋伏牙、多生牙、骨性畸形评估、颞下颌关节评估),CBCT提供更精确的三维信息。
  5. 口内照片:
    • 正面像: 自然位、微笑位(露齿笑)。
    • 侧面像: 自然位、微笑位。
    • 牙列像: 上颌、下颌(正面、左右侧45度角)。
    • 咬合像: 正中咬合位(正面、侧面)。
    • 特殊情况照片: 如开合、反合等。

诊断与治疗计划

  1. 明确诊断: 基于所有检查资料,给出清晰的诊断结论。
  2. 治疗目标:
    • 理想目标:达到安氏I类磨牙关系、中性覆合覆盖、正常Spee曲线、协调的牙弓形态、面部美观改善、功能稳定、牙周健康。
    • 可行目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年龄、骨面型、配合度等)设定的现实目标。
  3. 治疗时机: 即刻治疗、观察等待、成年后治疗、是否需要联合正颌外科。
  4. 治疗方案选择与论证:
    • 矫治器类型:固定矫治器(金属托槽、陶瓷托槽、自锁托槽)、活动矫治器、隐形矫治器(如隐适美)、功能矫治器等。说明选择理由。
    •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详细论证拔牙/不拔牙的依据(拥挤度、突度、面部软组织、生长发育潜力等)。
    • 预计疗程:大致时间(月/年)。
    • 主要治疗步骤:分阶段描述(如排齐整平、关闭间隙、调整咬合、精细调整等)。
    • 保持计划:保持器类型(Hawley保持器、透明压膜保持器、固定舌侧丝等)、佩戴要求、预期保持时间。
    • 联合治疗:是否需要牙周治疗、修复治疗(如修复缺失牙)、正颌外科等。
  5. 知情同意: 记录医生向患者/监护人详细解释了诊断、治疗方案、预期效果、潜在风险(如牙根吸收、牙釉质脱矿、疼痛、复发等)、费用、复诊要求等,并获得书面知情同意。

治疗过程记录

  1. 初始记录: 在治疗开始前,将上述所有检查资料(照片、X光片、模型、头影测量分析报告等)整理归档。
  2. 每次复诊记录:
    • 日期:
    • 复诊间隔:
    • 主诉: 本次就诊的主要问题(如“弓丝滑出”、“托槽脱落”、“疼痛”、“调整要求”等)。
    • 检查: 口腔卫生状况、牙齿移动情况(是否按计划移动)、咬合关系变化、软组织状况、有无并发症(如溃疡、牙根吸收迹象)。
    • 处理: 本次进行的操作(如更换弓丝、调整弓丝、更换橡皮圈、粘接托槽、拆除托槽、取模等)。
    • 医嘱: 口腔卫生指导、橡皮圈佩戴要求、饮食注意事项、下次复诊时间。
    • 患者反馈: 患者对治疗的主观感受、疼痛程度、满意度等。
  3. 阶段性记录: 在治疗关键节点(如排齐完成、拔牙间隙关闭、咬合调整完成)拍摄新的口内照片和模型,记录进展。
  4. 治疗结束记录:
    • 拆除矫治器当日的详细记录和照片。
    • 保持器制作、试戴记录。
    • 最终头影测量分析报告(与初诊对比)。
    • 最终口内照片、模型。
    • 治疗总结:回顾治疗过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未达目标的原因、保持注意事项。

附件资料

  1. 研究模型: 初诊模型、治疗中模型、保持前模型、保持后模型(至少初诊和结束模型是必须的),模型用于诊断、设计、预测效果、制作保持器、学术研究。
  2. 所有影像学检查的胶片或电子文件: 包括X光片、CBCT数据等。
  3. 知情同意书:
  4. 治疗费用明细与缴费记录:
  5. 与患者沟通的记录: 如重要的电话沟通、邮件沟通摘要等。
  6. 转诊记录(如有): 转诊给其他专科医生(如牙周科、颌面外科、修复科)的记录及回复。

病例本的重要性

  1. 诊疗依据: 是医生制定、实施和调整治疗计划的科学基础。
  2. 法律保障: 是处理医疗纠纷、证明诊疗过程规范、保护医患双方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
  3. 医患沟通: 是向患者清晰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进展的直观工具。
  4. 学术研究: 是进行临床研究、总结经验、发表学术论文的宝贵资料。
  5. 质量控制: 是评估医生技术水平、治疗效果、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依据。
  6. 教学示范: 是培养正畸医生、指导实习生的活教材。

现代趋势

  • 电子化病例本: 越来越多的诊所采用专业的正畸管理软件,将所有信息(文字、照片、X光片、模型扫描数据、头影测量分析)整合在电子系统中,便于存储、检索、分析和共享。
  • 数字化模型: 使用口内扫描仪获取数字模型,替代传统石膏模型,更便捷、准确,并与CAD/CAM系统(如隐形矫治器设计)无缝对接。
  • 3D影像应用: CBCT在复杂病例诊断和方案设计中应用日益广泛。

一份规范、完整、连续的牙齿矫正病例本,是正畸医疗质量的核心体现,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 它不仅服务于患者的个体治疗,也是推动正畸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